第105章 儒之仁爱,墨之兼爱(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上古对于天是无比敬畏的。

    但凡出现点疾风骤雨,闪电雷鸣,巫者都要祭祀起舞一番。

    后随巫祭转人祭。

    那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不谈殷商王室有多么嗜杀。

    哪怕是民间,修桥、铺路、盖屋、祭宗祠等等,往往都是要用奴隶献祭于上天的。

    因为无论干什么,只要涉及到【动土】二字,就必须得心怀敬畏,执行人祭。

    而殷商的统治,人祭本身也是重要的核心组成部分。

    直至姬周灭商,周公废除了人祭,转而施行周礼。

    然而。

    民间的殉葬和陪葬之风,仍旧在延续。

    区别在于。

    部分地区慑于礼法限制,遂用草人陪葬,谓之【刍灵】。

    后又转而更换为陶俑。

    于是。

    孔子提出: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孔子斥骂第一个使用陶俑作为陪葬之人,应当断子绝孙。

    毫无疑问。

    孔子对此非常生气!

    原因是什么呢?

    有人猜测陶俑价格高昂,孔子生气是贵族奢靡厚葬,压榨民生太过。

    实则并非如此。

    孔子确实提倡厚养薄葬。

    然而。

    礼葬本就是儒孝的关键一环,大行之,也未尝不可。

    孔子真正生气的原因。

    乃是陶俑与人,太类似了。

    今天陶俑可以代替草人的周礼刍灵,明日就会有贵族用真人奴隶替换陶俑,再度兴起人祭之风。

    故。

    孔子方才大怒!

    综上。

    孔子排斥人祭,维护周礼刍灵(草人)代之。

    其信天服命。

    遂仲尼有言: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何也?

    众所周知。

    孔子有弟子颜回和子贡。

    颜回尊天顺命,却一贫如洗,死后有棺无椁。

    子贡从来不信那些子虚乌有的东西,什么天不天,命不命的,全当不存在。

    可子贡却一生富足有余。

    因此。

    孔子才会提前言之,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再观老子……

    老子认为【道】先天地而生,实乃万事万物的规律。

    如生老病死。

    如四季轮转。

    此皆为有无相生,道法自然。

    故: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尊道而行,没有感情,对于世间万物皆是一视同仁的。

    至于同为道家的老庄。

    庄子就很简单了。

    天地为主宰,人力是无法改变天运的。

    既如此,那还整天担惊受怕,求天求地个什么劲儿呢?

    不如直接开摆,爱咋咋滴。

    谓之:知天,安命也。

    荀子要更进一步,其提出了天人相分,甚至于人定胜天!

    曰: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划重点。

    制天命而用之!

    意为与其歌颂天命,不如找到天地间的运行规律,尔后控制天命,使用天命。

    毋庸置疑。

    荀子要更加的经世大胆,外加重视人为、人事。

    而墨翟的天志,一句话便可概括。

    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

    即:上天希望世间的人们都能互爱互利,绝不希望世人全部互相仇恨残害。

    所以。

    墨翟以此提出了交相利,兼相爱。

    墨翟信天,却不信命。

    在他眼中,天地鬼神,犹如人心之中的良知也。

    纵横家的鬼谷子,则言及天势。

    世界万物,无外乎捭阖之理,所以捭阖乃天地之道。

    谋定起势。

    谓之连横,合纵。

    兵家天全,缘自兵者,全为上策,破而次之,追求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

    农家天时,以节气之分。

    阴阳天象,上承古之巫祝,下继观星之学说。

    法家天刑,或为天宪,赏惩在手,言出法随,可匡万民。

    至此。

    便可看出诸子百家对于【天】都有着自己的理解,以及运用。

    对于天命的相关解释。

    绝非儒家的专属权力。

    此刻。

    毛亨的表现,难免让周围众多百家学仕,极其的有意见。

    墨学者:“哼!我墨家之言若都是谬论,那儒家之言,便是妥妥的蛊惑人心。什么天人相应,有关上古三皇五帝的功绩和灾异,你别回避啊!”

    法家名仕:“呵呵,毛亨看来也没有学到荀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