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1/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源于世间万物,皆存在两面性。

    老子在【道德经】上曰之: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若用后世理解这八个字,等同于辩证法。

    大概的意思便是……

    有和无,即对立,又相生。

    难和易,因对立,遂相成。

    所谓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

    都是这个理。

    包括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很多时候。

    你越是强求,最终反而一切成空。

    比如乐正氏就是最好的例子。

    明明内圣知止,兼顾司法,就已经是相当完备的治世之策了。

    可他非要贯彻礼在法上,进而达到至圣、至德、至孝的儒家大同理想国。

    问题在于。

    如果世上只有德化作为唯一标准。

    那么所有人都必定会在德孝方面,疯狂内卷。

    就像后世大家卷学历。

    最后就导致学历随着时间的推移,火速贬值……越贬值越内卷,不然你就出不了头……

    同理。

    人们如果在德孝方面疯狂内卷。

    止于至善就不可能再起作用。

    这是一目了然的现实。

    因为你选择了知止而后能定。

    人家却直接卷成了道德楷模,犹如鲤鱼跃龙门……就像后世王莽一样,次子杀婢,于是王莽直接逼迫次子自杀,遂得名望一再助势。

    当然。

    这是一个较为正面的例子。

    权贵次子杀人犯法,照样也得依律偿命。

    问题在于……王莽杀子上位以后,立马搞的朝野一片哀嚎,民不聊生。

    窥一斑可知全豹。

    今天有人遵从至德教化,杀次子扬名上位。

    明天就会有人想办法搞个大的,杀嫡子扬名……

    在权力和名望面前。

    什么亲亲相隐,都是假的。

    君不见,最是无情帝王家。

    放在普通家庭也是一样。

    为了一朝鲤鱼跃龙门,人们定然会把德孝二字,内卷到堪称异化的程度。

    直至裹挟整个社会阶层。

    全部被至圣、至德、至孝不断加码框限。

    然而。

    有些事情,有些行业,一味的讲究德孝是没有用的。

    战场上你跟敌人讲德孝,就能取胜嘛?

    天灾频发,易子而食,明明把赈灾粮换成麸糠,能够救更多的百姓。

    由于至德的名头,你就没法那么做。

    明明想要控制灾情,只要大幅度抬高粮价,进而吸引其余各州郡的粮商蜂拥而至,尔后便可把粮价打下去。

    由于至德的名头,你从一开始就没法抬高粮价,不然朝中御史立马就会用弹劾奏折淹死你。

    亦或者想要实现以工代赈,你就只能裹挟那些世家大户,各种开办龙舟会,外加赏灯节之类的活动,让灾民有事可做,方可混口饭吃。

    但那些世家大户却用至德简朴,不得铺张的名头搪塞你。

    你有办法嘛?

    你根本没有办法!

    很多时候。

    德,能够救人,亦能杀人。

    所以。

    必须得用司法进行兜底。

    此乃板上钉钉的现实。

    ……

    回到此刻。

    乐正氏面对嬴政的八字方针: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他只觉心神皆震,有口难言。

    以乐正氏的学识和境界,他也已经反应了过来,贯彻至圣、至德、至孝之后,止于至善就会荡然无存。

    那么为何乐正氏之前没有发现这个致命漏洞呢?

    答案很简单!

    他被儒家的大同理想国,蒙蔽了双眼。

    世人总是会被一叶障目。

    乐正氏显然也不例外。

    直至现在嬴政用夫子的交代,彻底碾碎了儒家的至德外王之道。

    乐正氏方才如梦初醒。

    他只能深深的叹息:“阁下,高论。”

    乐正氏心服口服的俯首认输。

    这一次辩经。

    他总算是输了个明明白白。

    这很重要……

    对于乐正氏而言,他可以输,却绝不能输的稀里糊涂。

    眼下辩经的结果,他是能够发自内心接受的。

    “内圣教化,法以奖惩。”

    嬴政拱了拱手,又补充道:“世人皆逐利,遂要用儒学教化他们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同时也要承认人性趋利是十分正常的事情,只要在法律的允许之下挣钱,那就没有问题。故:圣人死,大盗止。”

    “男女之情,人之天性,当用儒学教化发乎情、止于礼。同时也不必把女色视为洪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