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守虚,合道(2/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夫子。”

    就这样。

    三言两语之间。

    儒学总纲,三纲八目,内圣外王的部分定义,就被修正妥当了。

    颜产看的是一愣一愣的。

    嬴政则愈发的昂起了下巴。

    乌氏陀似懂非懂的道:“夫子,我还是有一点不明白,那就是佛学中的抓住烦恼修行,方生智慧,这个智慧是能够让我变得更聪明吗?”

    乌氏陀着实有太多东西不懂。

    没办法。

    他的底子太差。

    儒家思想都没学明白,更遑论百家皆明,一通百通,再晓佛学。

    “当然不是。”

    许尚摇头:“智慧,慧根……指的都是悲悯二字。”

    “儒家孔孟提出了仁、恻隐之心,”

    “道家人宗和佛门都讲悲悯,墨家讲兼爱。”

    “实际上儒、道、墨、佛的核心底层逻辑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只有我们心中生出仁之端也、恻隐之心、悲悯之心、兼爱之心……”

    “方能让我们这些独立的尘世个体,去跟他人互相联系起来,直至再无隔阂。”

    “甚至于道家人宗,还希望用悲悯连通万物众生,进而贴合自然大道。”

    “比如道家有天籁、地籁和人籁的说法,人宗就是要用悲天悯人之心,去感受无上的天籁之音,去分辨清风刮过山涧空洞的地籁之音,还有人籁彰显而出的情感。”

    “遂:生而为人,你如果没有仁之端也,没有恻隐之心,没有悲悯之意,那么你就无法连通万物众生。”

    “这就是没有慧根,注定此生艰难,外加无法存放己心,时时煎熬。”

    ……

    有些人,无论他们再怎么家财万贯,都会麻木不仁,且只能看到生活中的不顺意。

    尔后各种情绪黑洞,内耗无比。

    最后搞的大家全都非常心累,只能对其避而远之。

    也有的人……

    纵使贫困无比,却能温暖他人,也能被他人温暖,看似贫困,实则富足。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苏轼。

    我们的东坡先生,一辈子那叫一个颠沛流离,还好有个好弟弟。

    每次出了事情。

    一句弟弟救我。

    立马就能转危为安。

    尽管也经历了许多折腾,但苏轼很好的安放了自己的心,也让自己能够轻松的连通众生万物。

    所以。

    无论走到哪里,苏轼都是快乐的。

    大家也都愿意跟苏轼交朋友。

    因为他会给人带来温暖,心情放松。

    “原来如此,我懂了!”

    乌氏陀两眼放光,他总算开始感兴趣起来了。

    同时他的旧有观念,也正式被许尚全面刷新。

    悲悯,慧根。

    我心如海,烦恼如轻风掠过海面,有的人只会泛起些许涟漪,有的人却掀起了惊涛骇浪……尔后不断被浪花淹没,最终酿成恶果……这就是慧根的不同,烦恼造成的心性影响也不同。

    因此。

    我们要抓住烦恼修行智慧,磨练慧根。

    “夫子,不知除了神秀所做的诗句,还有其余弟子做出更高境界的嘛?”

    乌氏陀本能的想要聆听刚刚故事的后续。

    许尚笑笑:“自然是有的,神秀还有个师弟,名为慧能……他同样做出了个谒语。”

    “其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相比于神秀,慧能的境界就要更胜一筹。”

    “神秀拒绝众生的烦恼和业债,只为度化个人,便是住在了【净相】之中。”

    “而慧能打破了【净相】,同时也消弭了己心与众生烦恼的对立,却依旧未曾达到大乘之境,只能算是站在了门槛上,神秀则是尚未入门。”

    ……

    在禅宗看来。

    你一味的抗拒众生烦恼,不惹尘埃,便是求净。

    即:净相。

    神秀属于迷在了净相之中。

    腐儒老学究则是迷在了礼相之中。

    乐正氏则是迷在了圣相之中。

    包括死去的孔谦,应该算是迷在了祖相之中。

    那么要如何脱离这些【相】呢?

    佛学金刚经中有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正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许尚继续道:“也就是我们应当脱离众相,拥有直接洞察事物本质的心性。此便是【无所住】!”

    “至于【生其心】……意为我们脱离众相之后,还要再回到众相之中。”

    “就像智慧是无法脱离烦恼而存在的,所以我们就得先出世,再入世。”

    “进而达到悲天悯人,普度众生的境界,此便是真正的大乘!”

    “而慧能算是触摸到了出世的【无所住】之境,距离入世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