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釜底抽薪(1/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子思齐说了很多话。

    大意无非两点。

    第一:曲阜孔氏赈济灾民有功。

    按照子思齐的理解。

    秦国的军功和事功,都是能够抵罪的。

    也就是说……

    子思齐可以先铺垫这一条,后续再把曲阜孔氏从天命极罪的主谋,变成从犯。

    这个从犯之罪,总能用功劳抵掉一部分吧?

    实在不行。

    再搞个万民书,共同请愿什么的。

    曲阜孔氏的夷三族惩戒,没理由不能往下压一压。

    综上可以看出。

    子思齐这一套逻辑,属于标准的中原式人情脱罪法。

    子思齐并不是很了解大秦的司法评判逻辑。

    第二:郑国为什么花了两年时间,都没把黄河修缮妥当……

    这是不是你关中秦廷的官差,不办实事!

    反而大量魏地流民还要曲阜孔氏等等的贵族士卿,进行赈济兜底。

    这条就属于妥妥的挑拨一统了。

    公然引导中原和关中的对立。

    如果这个时候。

    秦廷依旧把曲阜孔氏夷三族……

    甭管什么罪名。

    中原百姓都不会信。

    因为在他们的眼中……你秦廷有可能掘开了黄河,把魏地变成了泽国,后面又修缮不成,现在还把赈济灾民的先贤后裔全都给杀了。

    那这就有些麻烦了。

    此乃标准的用中原民心,外加一统大势,要挟秦廷,必须对曲阜孔氏有所放宽。

    如此。

    子思齐双管齐下。

    确实在民意层面,准备的十分充足。

    眼下摆在许尚面前的现状……用极刑惩戒曲阜孔氏的司法成本,正在急剧增加。

    没错。

    司法成本。

    朝廷执行律法铁条的时候,看似只是人头一砍了事,实则都是有司法成本的。

    顿时。

    “……”

    许尚有些无言的沉默了一下。

    他倒不是被子思齐给难住了。

    而是修缮黄河……着实难搞……

    历朝历代。

    对于这条母亲河那都是相当的无奈。

    许尚现在也算是领教到了。

    掘堤一时爽。

    修缮的时候真叫一个难到没边儿。

    但……

    两年时间。

    以郑国的水利之才,没理由掌控不住黄河水情的大局。

    咱不说什么一劳永逸,直接一次性把黄河治好。

    最起码两年过去,不能再有大面积的河水倒灌,这总该没问题吧?

    然而。

    郑国明显依旧没能做到。

    那么问题来了。

    为什么关中的大渠,郑国就能建的稳稳当当。

    修缮黄河咋就不一样了呢?

    许尚稍微一细想,他就明白了过来。

    关中的那条大渠,代表的乃是军武勋贵阶层的利益。

    谁敢在大渠上动歪脑筋。

    当时的军武一把手蒙骜,会直接将其脑袋拧下来当球踢。

    也正是因为那条大渠,蒙骜才会支持吕不韦的新政。

    结果吕不韦修成了大渠,反而要搞什么徐徐图之。

    这等于吃完了饭,看完了电影,你居然转头说要回家了!

    这不纯纯的耍流氓吗?

    结果就是外使携带六国相印,每每出现在吕不韦的洛阳封地。

    紧接着吕不韦就被迁往蜀地,中途鸩杀。

    毫无疑问。

    军武勋贵阶层摆明了让你吕不韦死!

    只需出一招,你就得老老实实喝毒酒自杀。

    管你是什么文信侯。

    管你是什么秦王仲父。

    挡了兄弟们建功立业的路,那你就百分之百的别想活。

    而许尚以此得出的结论很简单。

    关于魏地的黄河修缮诸事。

    郑国的能力绝对没问题。

    从某种角度来说。

    郑国属于韩信的性格类型,只想办实事……

    因为郑国原本是韩人,韩王派其前往关中修建大渠,本是疲秦之策。

    也就是让大秦徒耗国力,最后依旧修不成大渠。

    然而。

    郑国却选择了顺应大势。

    这么一来,本就是中原出身的郑国,做事认真,又不缺才干……

    就只能说明修缮黄河的过程中,出现了极为严重的贪腐!

    说白了就是有关中勋贵的修河官差,不把魏地百姓当人,同时把黄河当做了摇钱树。

    只要河水一涨,那就一了百了。

    朝廷派人查也是查不出来问题的。

    都冲的鬼影子都没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