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龙脉(3/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也很方便引水。”

    “如果我们真的能够擒住黄龙,对于中原百姓而言,实乃福泽百代之事。”

    ……

    在黄河面前,郑国渠就是个小儿科。

    春秋战国为什么粮产不如后世。

    粮种滞后只是一方面。

    更重要的是……水利工程不够发达……

    蜀地能够被称为粮仓,都江堰绝对是至关重要的。

    包括郑国渠两岸的四万顷良田,也是大秦东出一统的底气根本。

    再观黄河……妥妥的中原龙脉……

    如果黄河两岸的中下游都能得到开发,许尚再顺势研究出两季稻谷。

    即:水利有了,沃土有了,粮种也有了。

    齐活了哇!

    诸夏的粮产民生,想不起飞都难!

    “第二,为提高农业生产,我秦廷绝对是非常有动力持续治理黄河的。”

    许尚正式给出回应道:“因为只要治好了黄河,中原老百姓都能够安居乐业,年年丰收,我大秦也同样可以国库充盈,此乃国民双赢的局面。”

    人宗木虚子闻言频频点头,高声认可有理。

    木虚子其实是……真的有专门研究过修缮黄河诸事。

    之前他觉得治理黄河对于秦廷,明显收益不大。

    不如直接迁徙魏地民众。

    甚至于大梁城都可以直接不要了。

    因为年年治理黄河的国库花费,是非常惊人的。

    若没有好处,只是一味的花钱。

    这就是件不可能持续的事情。

    而许尚却从农业方面,解答了木虚子的困扰……

    治理黄河→迁民开发→粮产暴涨→民心所向→国库充盈……治理黄河……

    逻辑完美闭环。

    民可获利。

    国亦可获利。

    那么治理黄河也就成了必行之事,谁也挡不住。

    “另外,黄河贯通九州东西。”

    许尚继续道:“不仅是农业方面,治理好了黄河,再加上长江……这就等于诸夏当有两条龙脉在手,可从农业、商贸、水路交通等等,全面促进一统,此亦是我秦廷乐意看到的。”

    “所以,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关中的官差,就对治理中原黄河不上心,九州大地,皆为华夏。”

    “黄河、长江都是重中之重的龙脉,治好了对于整个大秦都是非常有利的。”

    “因此,以后谁再敢用黄河泛滥的天灾,进而挑拨关中和中原的间隙,便是妥妥的其心可诛,必杀之!”

    ……

    至此,许尚彻底一锤定音。

    子思齐只觉虎躯一震,其心中甚至隐隐有些后悔一再提及黄河了。

    这完全成了许尚的发挥场地。

    子思齐自己反而被怼的够呛。

    纯纯的偷鸡不成蚀把米。

    亏大发了!

    场下。

    人宗木虚子:“阁下高论……就是不知,阁下可有更加上策的治理黄河之论?”

    木虚子对于许尚火速改观。

    虽然在其余事情上,他不是很认同许尚的观念。

    但治理黄河,令百姓安居乐业,年年丰收。

    这肯定是木虚子所期盼的。

    包括鹖冠子也是一样的。

    鹖冠子对于许尚再怎么有意见,这回他也没法反驳。

    台上。

    许尚笑笑:“更为妥当的治理黄河之策,我还真有……”

    “首先,于黄河上游种植大量树木,以求巩固土壤,加固上游河床,别把太多的泥沙裹挟下来。”

    “其次,便是施行【束水攻沙】的治水策略,也就是缩窄河床,加高河岸,使得水流变得更快,这样泥沙沉积的就会比较少一些。”

    “最后再导黄入海,这样黄河下游的泥沙也能被冲走大部分,剩下的就得靠人力打捞疏通了。”

    ……

    许尚拿出的方略,乃是满清治水名臣:靳辅、陈潢的治理黄河之策。

    妥妥的好用。

    如此。

    黄河可治。

    单这一条……

    便意味着大秦的国力,必将蹭蹭蹭的往上涨!

    不过……

    人宗木虚子迅速提出疑问:“束水攻沙,前所未有,阁下着实是胸有韬略。但河水分为汛期多寡,水流是不定的,单单只是通过缩窄河床,加高河岸,恐怕很难控制水的流速。”

    “即:河床宽了,大多数时候没什么效果,泥沙该沉积照样沉积。”

    “河床太窄,则会导致汛期涨潮决堤,水患再发,这又当如何作解?”

    ……

    木虚子认可许尚束水攻沙的方略思路。

    但在具体的治河方法层面,许尚似乎存在相当的欠缺。

    常言道。

    水无常势。

    更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