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乌托邦衰减规律(3/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这种人口超出上限什么的。

    嘶,头皮发麻。

    感觉就算想了也没啥用。

    因为无从解决。

    总不能废除儒家的宗族制度,再重新全面推行法家的什五户籍制度。

    这显然并不符合大秦由战转治的战略方针。

    更何况秦法中的连坐制度都已经被废除了,这就说明宗族制度必然会取代什五户籍制度。

    只因大秦的郡县制度,需要有宗族在基层配合施政。

    如果大秦想要用官吏彻底取代宗族……

    做不到。

    因为这样搞的话,只会使得官僚群体膨胀到一个全新的高度,让国库的俸禄支出,不堪重负。

    只会更加麻烦。

    “分析一个王朝从发展到灭亡的过程,自然就得把视角放的高一些。”

    许尚也知晓,说三百年王朝周期律什么的,对于大秦没啥实质作用。

    可是这个概念,总能让后续的统治者,认识到帝国正处于一个怎样的阶段,进而保持自我清醒的认知。

    许尚觉得……

    他之所为。

    多多少少,还是有些意义的。

    “最后一项。”

    许尚咧嘴:“天时轮转周期……”

    话音未落。

    只见王翦主动抬手示意道:“夫子,我最近专门了解了一下匈奴人打草谷的规律。他们南下抢夺盐粮物资,无非就是为了过冬……”

    “但很显然,并非每个冬天的温度都是一样的,因此我判断夫子口中的天时,便是指凛冬严寒,迫使外族南下跟我们拼命。”

    “比如早先有阵子极西之地的古羌,就闹的非常凶,这些都是共通的道理。”

    ……

    王翦不愧是大秦武成侯。

    立马就从天时二字中,分析出了外部压力。

    也就是异族南下求存。

    说白了。

    就是游牧文明为了活下去,只能选择挤压农耕文明的生存空间。

    这就是天时轮转大限。

    非人力所能扭转。

    “……”

    嬴政没有说话,他听的是频频点头。

    因为他也本能的注意到了这一点。

    所以。

    他才要修万里长城。

    以巩固华夏的千秋万代之基。

    未来纵然大秦覆灭。

    可长城仍在,照样能够化为龙脉,庇佑华夏子民。

    旁侧。

    王绾则是本能眯了眯眼,他在想……之前庙堂上一度疯传,匈奴威胁论什么的。

    其实就是军武激进派要打仗挣军功。

    他总感觉……

    等到始皇和二世扶苏过去以后,待三世登基,又恰逢天时严寒,北方游牧疯狂南下。

    届时。

    北境异族威胁论。

    必将重新提上日程。

    这样一来,似乎夫子的大秦军武战力必然腐败,就会不攻自破了。

    因为北伐会让大秦锐士重新焕发第二春。

    王绾总感觉他能得出别样的结论。

    尉缭子附和道:“嗯……依我之见,许公的天时轮转周期,应该不仅仅只是单指北境会有严寒,我华夏九州的天灾,在某几年似乎也会出现的更为频繁,这其中是否也存在些许规律?”

    尉缭子代为补充出了天灾规律周期。

    这下王绾有点愣住了。

    如果只是外患的话,大秦历经三世,大概率还是能够轻松顶住的。

    可如果九州国内也出现了大量天灾的话。

    那就真有些麻烦了。

    自古都是内忧大于外患。

    如果上下一心,又风调雨顺,所谓北境蛮夷,就根本不可能掀起什么风浪。

    “尉缭确实一语中的,说中关键了。”

    许尚想了想,道:“我们华夏处于一个区域性季风带循环,也就是大概以十二年为周期,旱涝循环……重复大旱之后,必有大涝。大涝之后,必有大疫。”

    “中间再穿插地震,狂风,蝗灾等等。”

    “总而言之,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从古至今,天灾都是对国家的一大考验,应对的好,便国运绵延。”

    “若应对的不好,那就必然得面临内忧外患的集中爆发。”

    “如此,三百年王朝周期律的三大要素,也就全都讲完了。”

    “小赵,后续记得篆刻入册,以供后世之君开拓视野,更为了解九州华夏之兴衰。”

    ……

    许尚的所言,都是有着现代气象学家的总结为基础。

    比如东亚季风带,胡焕庸线,以及爱辉腾冲线以东的区域,包括我们九州华夏,会周期性的旱涝循环等等。

    当然。

    这些新概念。

    许尚就算说出来了,先秦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