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先天守虚,王道灌顶(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你项羽要真敢这么做,那就坐实了你乃桀纣第二,必然会步殷商和中山国的后尘。

    刘邦算准了项羽绝不会自取灭亡……同时项羽的贵族荣耀,也不允许他这么做……

    再观刘邦和张良交谈,动则便是言及关中之地,收取老秦人的民心,张良各种高屋建瓴的建议。

    刘邦不仅能够接得住,他还能听的进去,并哄的张良更加安心的辅佐于他。

    这个事儿也是不容易的。

    范例当属袁术。

    袁术一开始可牛了,坐拥三州十一郡,结果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就是因为袁术跟真正的王佐之才,根本交流不了。

    最后刘邦面对屡次规劝韩信造反的蒯彻,也是各为其主,恕其无罪,尽显宽宏大量。

    只因蒯彻说了句,天下之才何其多,犹如跖养的狗,朝着尧帝龇牙。

    这并非是尧帝没有仁德。

    而是因为这只狗的主人乃是跖。

    遂,彼时我奉韩信为主,眼中没有陛下,尔后狂吠之。

    然举世多大才,陛下能把所有狂犬吠日之辈,都给杀光吗?

    不得不说。

    蒯彻当真拥有三寸不烂之舌,同时也放得下身段。

    后续果然刘邦便放了蒯彻。

    此为何因?

    答曰:人君之量!

    正所谓木雁之间,龙蛇之变。

    用这八个字来形容我们的汉高祖,绝对是再合适不过。

    木雁之间:意指此人的才学,处于居中水平,介于有才和无才之间,如此才能承上启下,适当正好,不会遭人嫉恨,也不至于泯然于众人。

    龙蛇之变:意指根据周身之环境,以及当前时机的变化,适时调整自己处事做人的策略。

    或潜龙出世,一鸣惊天下。

    或井蛇蛰伏,蓄势待发。

    综上。

    从刘邦的一生轨迹来看,他是最为符合【守虚应人】的标准的。

    没有之一。

    刘邦真正的本我,绝不会是表面上的流氓模样,而应该像【无根生】那般……

    那么就会有人要说了。

    刘邦真的值得这么多的赞誉吗?

    甚至能够让许尚用【守虚应人】的至高标准,形容刘邦的一生。

    其实我们再做个对比就会更加清楚了。

    第一:青史上两个帝王面对刺客时的处理方式与态度。

    嬴政分别遭到过荆轲和高渐离的刺杀,斩之,后终生不得近诸侯之人。

    刘邦也曾遭到过赵相贯高的布局刺杀,因为老刘对赵王张敖(张耳)之子,动则打骂,十分无状。

    赵王张敖因为娶了刘邦的女儿:鲁元公主,遂始终都是执礼甚恭,携晚辈姿态。

    其实老丈人打女婿,都自家人,打就打了,也没啥太大的毛病。

    可贯高见不得自家王上受到刘邦的折辱,遂怒而布局杀之。

    未成,事后败露。

    刘邦查清原由以后,竟称赞贯高为壮士,反手就把贯高给放了,而且也没有牵连赵王张敖,直接当做家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须知。

    帝制时代。

    刺杀皇帝,起步都得是夷灭三族的罪责。

    无论什么原由。

    但刘邦就像当年放了蒯彻一样,直接把刺客贯高也给放了。

    第二:两个帝王面对曾经的仇人,所采取的处理方式和态度。

    嬴政少时在赵国邯郸长大,屈辱甚多,遂成秦王东出攻灭赵国以后,他直接把邯郸旧居的方圆十里,全部斩尽杀绝。

    刘邦在最初起事的时候,也遭受过雍齿和丰沛家乡子弟的背叛。

    导致刘邦差点就在新手村翻船。

    后来。

    刘邦在临终之际,仍旧嘴里念叨这个事儿,其言及丰沛乃是从小生我养我的故土,可那些个乡里乡亲,竟然跟随雍齿反我……

    黄土都埋到脖梗了。

    刘邦对这件事都无法释怀,可见他也是记仇的。

    然而。

    刘邦当时又是怎么处理的呢?

    老刘同志跟项羽借了高利贷,利滚利滚利,他甚至把张良的老婆本都给赔进去了,这才平叛成功。

    事后刘邦念及情分,以及雍齿毕竟立过功,反手他又把雍齿给放了。

    对于家乡的丰沛子弟。

    刘邦在成了皇帝以后,也是多加免税,没有做过任何的报复之举。

    雍齿最后甚至还被刘邦给封侯了。

    同样的。

    兵仙韩信也曾受过胯下之辱,在功成名就以后,再见仇人,也未曾大开杀戒。

    当然。

    嬴政屠灭旧怨,也未必就一定是错的。

    但单纯从人君之量的角度。

    这一点嬴政确实是略逊于刘邦的。

    嬴政确实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