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好大一口黑锅(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霎时间。

    郑国肉眼可见的有些慌乱,他非常知晓嬴政的身份,所以原先准备好的一些说词,现在全都变成了浆糊。

    毕竟修缮黄河的总方案意见,确实是他拿出来的。

    各地方官吏都是负责执行。

    无论他说出怎样的理由,都是难辞其咎的。

    最终。

    郑国微微垂首的道:“上卿,黄河修缮不力,靡费关中资源颇巨,确实都是我的罪过……我愿意接受一切惩罚。但我也曾尝试前往下面的堤坝进行勘察,却每次都受到当地官吏的各种阻挠,还望上卿和夫子明察。”

    郑国并非那种只会纸上谈事的人。

    他身为当世着名的水工名匠。

    制定好了修缮方案,自然就会下场监督。

    可他的话语权与职权都没有那么高……

    即:说话不算。

    这就导致郑国看似能够下达决策,实则本质上也只是个执行人。

    那么问题来了。

    这有何区别呢?

    就拿明朝的内阁和司礼监举例。

    明后期的万历皇帝,也是几十年不上朝,万历连内阁都不见……

    内阁有事只能先报司礼监通传。

    这么一来。

    内阁就失去了直接性的议政权和决策权,变成了执行部门。

    因为中间隔了个司礼监……只有司礼监才能见到皇帝……

    相应的。

    司礼监的各项权柄就会加大。

    同理。

    郑国之前的处境就是挂了个修缮黄河的总督造名头。

    一旦出了事。

    郑国横竖都得担责。

    就相当于后世公司的法人……

    但郑国说话又不算。

    因为他与皇帝之间隔了一层,他的所有上报谏言,都得在右相王绾那里过一眼。

    右相王绾先行批复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尔后再报给皇帝,这里面的门道……显然就有许多操作空间了。

    至于现在事发了究竟该怎么办?

    那右相王绾肯定也是有话说的。

    比如嬴政刚刚讲的:我们都是严格按照郑国的六堤修缮方案严格执行的,流程各方面绝对合规。

    你要查……

    大水一来全都冲没了。

    你怎么查?

    郑国现在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纯纯的背锅侠。

    因此。

    他只能最后挣扎一下,说明自己前往别的堰口和堤坝进行督造的时候,根本到不了现场。

    否则,事情绝对不会到今天这个地步。

    旁侧。

    “哎,果然都在欺负老实人呐。”

    尉缭子耸耸肩的道:“许公,其实这个事儿证据不证据的,根本不重要,就看皇帝能不能下定决心……要不要为了中原魏地之难民,向关中勋贵重臣开刀!”

    事儿,一目了然。

    真没法查吗?

    按部就班的讲证据,那确实很难查。

    古代又没有摄像头。

    所有运输物料、石料什么的,人家就说被大水冲走了,你肯定找不出半点痕迹。

    然而。

    没有证据也照样可以一查到底。

    比如……

    提拔酷吏,登台唱戏。

    没有证据那就严刑逼供!

    把其余五处堰口和堤坝的对应官吏,全部严刑审问,不查出个所以然,誓不罢休!

    总会有人松口的。

    说白了。

    不讲规矩有不讲规矩的玩法。

    严查贪腐这种事情。

    真相就摆在台面上。

    谁也不是傻子,都能看的明白。

    然而。

    真正下定决心,做出抉择……

    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到底是维护魏地的区区灾民,还是对关中勋贵重臣高高举起,轻轻放下,这些全看皇帝一人的态度。

    查到哪儿。

    查多深。

    嬴政身为开国性质的始皇帝,他拥有绝对的权威,横压庙堂一切暗流汹涌。

    “一统功勋加身,君臣相伴之谊。”

    许尚扫了眼道路旁边的枯骨:“其实这回不仅要让皇帝下定决心,还得把事情办得漂亮……不然的话,损关中之利,以资中原靡费,现在还为了这些个低贱不如刍狗的灾民,妄杀功勋大臣,难免会让朝野上下寒心。”

    许尚此言一出。

    嬴政立马觉得心有感触。

    站在嬴政的角度……

    庙堂诸公都是忠臣,没有奸臣。

    哪怕像王贲那样的极端激进派,其也依旧向始皇保持着忠诚。

    对于这些曾经的左膀右臂。

    你让嬴政用贪腐之名,严办功勋大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