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民生、建设、战争(2/3)
地言及了国防诸事。
这显然就是说给屠雎听的。
你三公国尉……总不能不重视国防,反而嚷着要赈灾吧?
果不其然。
“事关覆灭匈奴,巩固边防,我关中仓储之中,纵有余粮也是不能轻动的。”
国尉屠雎拱手道:“还望陛下以来年北伐大计为重,至于魏地百姓……没办法,这个冬天只能让他们先挺一挺了。”
国尉屠雎也给出了极为保守的态度。
他无所谓魏地死多少黔首灾民。
他只在乎必须确保北伐的顺利凯旋。
综上。
民生、建设、战争。
大秦明显依旧摆脱不了现有的军武惯性,只要有北伐的规划,那么就连国策建设都得给战争让步,更别说民生了。
这是正确的吗?
其实还真是正确的。
大秦北伐匈奴,这一仗乃是重中之重,万万不能输的。
右相王绾、副相冯去疾和国尉屠雎预备战略物资,防止意外境况发生。
这是肯定没有问题的。
如此。
嬴政也没有办法。
他固然想听夫子的话,尽量从关中腾挪一些物资,让魏地少死一些百姓。
可这种事情总得商量着来的。
嬴政不会冲动的一言而决。
让他从民生、商贸、建设、北伐中,择选其一。
他也百分百力挺北伐大计。
没办法。
屁股决定脑袋。
而站在许尚的角度,他肯定也不可能傻到要求腾挪军用物资,以赈济魏地百姓。
这两年虽说国家百废待兴,到处都需要钱粮。
但关中和巴蜀都有大丰收。
你要说一点存粮没有,这是说不过去的。
可要让右相王绾把仓储的家底掏出来一部分,哪怕只是一小部分,王绾也会极其不情愿。
因此。
王绾料定了,只要他提出需以北伐为重,皇帝就必然会退上一步。
这就是能够和皇帝直接参与议政的隐形权力所在。
议政,议政。
看似大臣没有决策权。
实际上臣子也总有办法应付皇帝,而且会让皇帝挑不出任何毛病。
就算皇帝下令让人把仓储的钱粮数额再度明确上报。
也没有用……
因为王绾可以把明年的各国国策建设预算,都摆到始皇的面前。
秋收刚过。
我们确实大丰收了。
可距离下一次大丰收还有一整年的时间。
你说万一明年关中出个旱灾什么的,可怎么好?
国家难不成当场停摆?
反正总有假设的突发情况,需要预防……
说到底。
还是老问题。
究竟是关中为重……亦或者中原为重……
如果大秦是正常的大一统国家。
那肯定就是哪里出了问题,就先以哪里为重,先把基础民生给稳住。
可大秦的基本情况不一样。
关中从上到下,乃至于秦法旧例,都对赈济中原灾民极其抵触。
或许只有楚地出了灾情。
楚系秦臣派系上下运作,还有可能让关中出些钱粮赈灾。
魏地……
这是真办不了。
那后宫的华阳太后,她又不姓魏。
扶苏也不是国夫人魏姬所生,而是芈华生的,都知道芈姓就是代表楚地嘛。
综上。
赈灾魏地百姓这个事儿。
嬴政有心无力,亦或者……饶是嬴政的心,其实也不是很坚定。
帝王无情。
固然魏地灾民各种白骨露于野。
可对于早已经历了大风大浪的嬴政来说,他的内心没有丝毫波澜。
嬴政真正在意的……
一为政治平衡。
二为军武必胜。
所以。
此番嬴政与三公商榷赈灾魏地诸事,没有激起半点浪花,刚提出就火速翻篇了。
真可谓是君臣的默契之至。
同时这也都在许尚的预料之中。
大秦的现有政治派系不变,则中原民生,永远都会排在最为靠后的位置。
这……才是黄河修缮两年,却始终徒劳无功的内在深层原因。
何解?
显然只能动用一些非常手段了。
总而言之。
赈灾可以翻篇。
但修缮黄河这个事儿,许尚势在必行。
谁敢从中作梗。
那就将其一撸到底,绝不容情!
……
数日后。
章邯和张良终于抵达了驻扎于河内郡的御驾营地。
这显然就是说给屠雎听的。
你三公国尉……总不能不重视国防,反而嚷着要赈灾吧?
果不其然。
“事关覆灭匈奴,巩固边防,我关中仓储之中,纵有余粮也是不能轻动的。”
国尉屠雎拱手道:“还望陛下以来年北伐大计为重,至于魏地百姓……没办法,这个冬天只能让他们先挺一挺了。”
国尉屠雎也给出了极为保守的态度。
他无所谓魏地死多少黔首灾民。
他只在乎必须确保北伐的顺利凯旋。
综上。
民生、建设、战争。
大秦明显依旧摆脱不了现有的军武惯性,只要有北伐的规划,那么就连国策建设都得给战争让步,更别说民生了。
这是正确的吗?
其实还真是正确的。
大秦北伐匈奴,这一仗乃是重中之重,万万不能输的。
右相王绾、副相冯去疾和国尉屠雎预备战略物资,防止意外境况发生。
这是肯定没有问题的。
如此。
嬴政也没有办法。
他固然想听夫子的话,尽量从关中腾挪一些物资,让魏地少死一些百姓。
可这种事情总得商量着来的。
嬴政不会冲动的一言而决。
让他从民生、商贸、建设、北伐中,择选其一。
他也百分百力挺北伐大计。
没办法。
屁股决定脑袋。
而站在许尚的角度,他肯定也不可能傻到要求腾挪军用物资,以赈济魏地百姓。
这两年虽说国家百废待兴,到处都需要钱粮。
但关中和巴蜀都有大丰收。
你要说一点存粮没有,这是说不过去的。
可要让右相王绾把仓储的家底掏出来一部分,哪怕只是一小部分,王绾也会极其不情愿。
因此。
王绾料定了,只要他提出需以北伐为重,皇帝就必然会退上一步。
这就是能够和皇帝直接参与议政的隐形权力所在。
议政,议政。
看似大臣没有决策权。
实际上臣子也总有办法应付皇帝,而且会让皇帝挑不出任何毛病。
就算皇帝下令让人把仓储的钱粮数额再度明确上报。
也没有用……
因为王绾可以把明年的各国国策建设预算,都摆到始皇的面前。
秋收刚过。
我们确实大丰收了。
可距离下一次大丰收还有一整年的时间。
你说万一明年关中出个旱灾什么的,可怎么好?
国家难不成当场停摆?
反正总有假设的突发情况,需要预防……
说到底。
还是老问题。
究竟是关中为重……亦或者中原为重……
如果大秦是正常的大一统国家。
那肯定就是哪里出了问题,就先以哪里为重,先把基础民生给稳住。
可大秦的基本情况不一样。
关中从上到下,乃至于秦法旧例,都对赈济中原灾民极其抵触。
或许只有楚地出了灾情。
楚系秦臣派系上下运作,还有可能让关中出些钱粮赈灾。
魏地……
这是真办不了。
那后宫的华阳太后,她又不姓魏。
扶苏也不是国夫人魏姬所生,而是芈华生的,都知道芈姓就是代表楚地嘛。
综上。
赈灾魏地百姓这个事儿。
嬴政有心无力,亦或者……饶是嬴政的心,其实也不是很坚定。
帝王无情。
固然魏地灾民各种白骨露于野。
可对于早已经历了大风大浪的嬴政来说,他的内心没有丝毫波澜。
嬴政真正在意的……
一为政治平衡。
二为军武必胜。
所以。
此番嬴政与三公商榷赈灾魏地诸事,没有激起半点浪花,刚提出就火速翻篇了。
真可谓是君臣的默契之至。
同时这也都在许尚的预料之中。
大秦的现有政治派系不变,则中原民生,永远都会排在最为靠后的位置。
这……才是黄河修缮两年,却始终徒劳无功的内在深层原因。
何解?
显然只能动用一些非常手段了。
总而言之。
赈灾可以翻篇。
但修缮黄河这个事儿,许尚势在必行。
谁敢从中作梗。
那就将其一撸到底,绝不容情!
……
数日后。
章邯和张良终于抵达了驻扎于河内郡的御驾营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