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午夜鬼戏(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1965年,我还是个不到20岁的青年,响应号召到吉林省白山石石人镇河口村做下乡知青。村长安排我和张老汉一起看守村里的小仓库,我想独自清净,便早早接了张老汉的班。

    张老汉看出我的心思,磕了磕烟袋准备回去。他却走向院子西面的一个房门,郑重地交代我,天一黑就一定要把这西屋的门上锁。我觉得这院子大门一关很安全,这穷山村也没什么可偷的,但张老汉反复叮嘱,还让我晚上早点睡,别出去乱逛,他似乎有话没说完就走了。

    我直奔值班小屋,把电筒和钥匙扔桌上就躺床上看书,很快就睡着了。不知过了多久,一阵锣鼓唢呐声把我惊醒,那声音像很多人在隔壁扭秧歌,在寂静的夜里格外喧闹。我突然想起西屋还没上锁,而声音似乎就从那间屋子传来。

    我拿起手电筒冲向西屋,刚推开门,那声音戛然而止。屋里很空,只有几件秧歌戏用的乐器。我正准备锁门离开,手电光扫到墙角有一堆奇怪的东西,仔细一照,竟是几个大头娃娃道具堆在箱子上,模样十分吓人。我吓得手电筒都掉了,四周瞬间漆黑。

    就在这时,锣鼓声又响了起来。我抬头一看,屋里出现几个模糊的影子,有的顶着大头娃娃跳舞,有的在敲锣鼓。这恐怖的一幕让我大叫起来,那些顶着大头娃娃的鬼影都转向我,咧嘴笑着,表情怪诞诡异,然后向我冲来。我拼尽全力逃出房间,跑回值班小屋,把被子蒙在头上,蜷缩起来。

    我想就算外面锣鼓喧天也不再出去,可没多久,小屋门被打开,我听到茶缸和钥匙的响声,以为鬼就在被子外,吓得不敢喘气。突然想起口袋里的红宝书,便掏出来大声念。慢慢地,屋里的声音消失了,只剩院子里的锣鼓声。

    过了好久,我鼓起勇气从被子里探头,看到那些鬼影在院子里热闹地敲打着乐器,大头娃娃兴高采烈地扭着秧歌,那些半透明的影子时隐时现,像人头飘在空中,恐怖至极。我紧攥红宝书,蜷缩着不敢动。

    不知过了多久,我睡着了,醒来天已大亮,外面没了声音。听到外面的脚步声,我看到张老汉正在收拾院子里散落的乐器。我慌忙跑出去,跟他讲述昨晚的遭遇,本以为他会惊恐,没想到他一点也不吃惊,还让我跟他一起收拾乐器。

    张老汉告诉我,这些鬼都是以前村里的秧子戏班子的人。前些年,因为唱导戏被批斗成四旧分子蹲牛棚,雪太大压塌棚顶,他们全死在里面。后来乐器和道具被村里收了,他们晚上常回来演戏,大家可怜他们,就当看不见。张老汉说,人和鬼就隔一层纸,互不打扰就能相安无事,人死后不也是那样子吗?

    从那以后,我一直在那看仓库,晚上偶尔还会听到声音,但我再也不会忘记锁门,也习惯了天黑就睡觉,不再出屋。这一段经历让我对这个世界有了新的认识,老人们的话虽然看似平常,但有时候却蕴含着我们意想不到的深意。他们的经历丰富,很多时候多听听他们的话是有道理的。就像张老汉,他对这些鬼魂之事的态度,并非是封建迷信,而是一种在特殊经历下形成的对生死和未知的宽容与理解。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下乡的经历本就充满了挑战与未知。对于我这个年轻的知青来说,思想上一直受到共产唯物主义的熏陶,鬼的存在是完全违背我的认知的。然而,这次午夜鬼戏的经历,却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泛起层层涟漪。

    最初来到这个山村时,我满怀着建设农村、接受锻炼的热情。但乡村生活的艰苦和思想上的禁锢,让我时常感到压抑。每晚的思想检讨会总是充满了批判与自我批评,让我疲惫不堪。所以看守仓库,对我来说就像是找到了一个避风港,能让我有片刻的安宁,享受属于自己的时光。

    那个仓库的小院,原本在我眼中是那么普通而宁静。那些破旧的房屋,简陋的仓库,以及院子里稀疏的几株树,构成了我对这个小世界的全部印象。可经过那一晚,这个小院在我心中变得神秘而恐怖。每次夜幕降临,我都会不自觉地紧张起来,看向西屋的眼神中也充满了敬畏。

    而张老汉,这个在山村中普普通通的老人,却有着一种超越常人的淡定。他那饱经风霜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每一道皱纹似乎都诉说着他的故事。他对那些鬼魂的存在毫不惊讶,就像在谈论村里的普通村民一样自然。他的烟袋锅子在他讲述故事的时候,一明一灭,仿佛是在为他的话语打着节拍。

    回想起那天晚上看到的那些鬼影,他们模糊的身影和那诡异的大头娃娃道具,至今仍让我心有余悸。那些锣鼓唢呐声,也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偶尔在我的耳边回响。我开始思考张老汉所说的话,人和鬼之间的关系真的如此微妙吗?在这个世界上,是否真的存在着一些我们无法用科学解释的现象呢?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在这个山村的生活还在继续。我依旧看守着仓库,做着自己的工作。村子里的人们依旧过着他们简单而又质朴的生活,白天劳作,晚上早早休息。而我,也逐渐从那个恐怖的夜晚中走了出来,但那份记忆却永远地刻在了我的心中。

    我也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