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大宋周报(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还有一次,周报报道了一位商人的诚信经营故事,引发了众多商人的效仿,商业风气为之一新。

    游靖宇时常关注着百姓对周报的反馈,不断改进和完善周报的内容和形式。

    “我们要让《大宋周报》真正成为百姓的贴心读物,为大宋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游靖宇对采编人员说道。

    在《大宋周报》的影响下,大宋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人民的生活也日益富足。

    然而,一些不法之徒却打起了《大宋周报》的主意。他们企图利用周报传播虚假信息,制造混乱。

    游靖宇得知后,立即下令严查。

    “绝不能让这些人破坏《大宋周报》的声誉,危害大宋的安定。”游靖宇愤怒地说道。

    经过一番追查,不法之徒被绳之以法,《大宋周报》再次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和权威。

    随着大宋的不断发展,《大宋周报》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多样。不仅有国内的新闻,还开始介绍周边国家的情况,拓宽了百姓的视野。

    赵煦和游靖宇看着《大宋周报》的蓬勃发展,心中充满了欣慰和自豪。

    “有了这《大宋周报》,我大宋的未来必将更加光明。”赵煦感慨地说道。

    游靖宇点头道:“愿我大宋长治久安,繁荣昌盛。”

    在皇帝赵煦和一字并肩王游靖宇的共同努力下,《大宋周报》成为了大宋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见证了大宋的辉煌与进步。

    在西夏的王宫中,西夏王李乾顺正坐在王座上,手中拿着一份刚刚从大宋传来的《大宋周报》,神情专注,眼中不时闪过思索的光芒。

    李乾顺仔细地翻阅着这份周报,页面上的文字和图画仿佛将大宋的繁华与动态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他眼前。他的手指轻轻摩挲着纸张,似乎在感受着其中蕴含的信息和力量。

    “这大宋周报,果然不同凡响。”李乾顺喃喃自语道,声音在空旷的宫殿中回荡。

    身旁的大臣们面面相觑,不明白为何他们的王对一份来自大宋的周报如此感兴趣。一位大臣小心翼翼地问道:“陛下,这不过是大宋的一份刊物,何以让您如此看重?”

    李乾顺抬起头,目光扫过众人,缓缓说道:“你们不懂,这份周报所展现的,不仅仅是大宋的新闻和故事,更是一种治理国家、凝聚民心的智慧。”

    他站起身来,踱步至窗前,望着远方,继续说道:“看看这上面的内容,从朝廷的政策到民间的生活,从农业的发展到商业的繁荣,无一不详细且生动。大宋通过这份周报,让百姓了解国家的动态,参与到国家的发展中来,此等手段,高明之极。”

    大臣们纷纷低头沉思,李乾顺的话语让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份看似普通的周报。

    “再看这排版和插画,简洁明了又不失精美,让人阅读起来赏心悦目。这说明大宋在文化传播方面下了大功夫,懂得如何吸引民众的注意力。”李乾顺的声音中充满了赞赏。

    “陛下,那依您之见,我们西夏是否也应该效仿大宋,创办类似的刊物?”一位大臣试探着问道。

    李乾顺转过身来,目光坚定:“自然应该。但我们不能盲目照搬,需结合西夏的国情,取其精华,做出适合我们自己的东西。”

    于是,李乾顺召集了西夏的能臣谋士,共同商讨如何借鉴大宋周报的经验,创办属于西夏的刊物。

    “我们要明确刊物的宗旨,是为了让西夏的百姓更好地了解国家的发展,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李乾顺在会议上说道。

    众人纷纷点头,开始热烈地讨论起来。有人提出要着重报道西夏的军事成就,以振奋民心;有人则认为应该多关注民生问题,让百姓感受到王室的关怀。

    李乾顺认真倾听着每一个人的意见,心中渐渐有了清晰的思路。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西夏的刊物终于有了雏形。李乾顺亲自为其命名为《西夏风采》,并对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核。

    “这篇文章的措辞还需再斟酌,要让百姓都能看得懂。”李乾顺指着一篇稿件说道。

    “还有这插画,要更能体现出西夏的特色。”他补充道。

    在李乾顺的精心指导下,《西夏风采》正式发行。百姓们对这份新鲜的刊物充满了好奇和期待,纷纷传阅。

    然而,初期的《西夏风采》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李乾顺并没有气馁,他继续研究大宋周报,从中汲取经验。

    “大宋周报能够如此成功,在于其内容的真实性和及时性。我们必须确保我们的刊物也能做到这一点。”李乾顺对负责刊物的官员说道。

    为了获取更准确的信息,李乾顺下令在各地设立情报收集点,派遣专人负责收集民间的声音和故事。同时,他还邀请了一些有才华的文人墨客为刊物撰稿,丰富其内容。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夏风采》逐渐成熟,受到了西夏百姓的喜爱和推崇。但李乾顺并没有满足于此,他依然不断地探索和改进。

    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