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天下武功出少林?(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诞生于古印度地区的佛教经尼泊尔等地开始传入中国。永平四年(61年),汉明帝刘庄(东汉第二位皇帝,汉光武帝刘秀之子)因为梦见一个金甲神(佛教圣人),特意派人到大月氏迎接高僧、佛经入华。七年后,汉明帝在东汉首都洛阳建了一座白马寺,供奉高僧佛经。中国正式出现了第一座寺院。从此,佛教开始在中国大规模传播。

    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大乱,各种各样的政权相继建立,战火纷飞,天灾不断,无论是士大夫还是普通百姓都饱受其苦。正好,佛教宣传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寻求解脱”的思想能给人带来寄托,这成为佛教发展的一大契机。而且对于统治者来说,佛教思想也便于统治。

    统治者的支持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佛教一跃而起,成为发展劲头最猛的宗教,与中国本土的道教、儒教并称三教。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之下,全国各地出现了很多寺庙,少林寺也应运而生。

    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下旨,为高僧跋陀在嵩山少室山北麓建立一座寺庙。这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少林寺。

    少林寺诞生之初,并不起眼,其实是一座很普通的寺庙。让少林寺名声大噪的其实是达摩。达摩是大乘佛法的集大成者,佛法高深。

    梁武帝普通年间(520年—527年),达摩从海上丝绸之路,登陆广州,来到梁朝,见到了崇信佛教的梁武帝萧衍。可达摩萧衍意见不合,只好离开梁朝,转而北上,到北魏传法。

    传说,达摩在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年)来到少林寺,开创了佛教一大分支——禅宗。少林寺从此成为禅宗祖庭。

    实际上,达摩在传法慧可之后,又到定林寺传法了五年之久,并在定林寺圆寂,定林寺也成为禅宗圣地。定林寺就是现在的空相寺,与洛阳白马寺、开封相国寺、嵩山少林寺并称中国“四大名寺”。也就是说,真实历史上的少林寺以禅宗而闻名。

    到了北周时期,少林寺突遭大难。建德三年(574年),北周武帝宇文邕为了加强统治,扩充税源,增强经济实力,下令灭佛,史称北周武帝灭佛,少林寺险些被毁。

    直到大象二年(580年),北周末代皇帝周静帝(北周武帝之孙、北周宣帝之子)恢复少林寺,并改名为陟岵寺,少林寺才得以重见天日。

    大定元年(581年),北周权臣,周宣帝宇文赟的岳父杨坚逼迫静帝禅位,建立隋朝,是为隋文帝。杨坚小时候曾被寄养在寺庙中,他对佛教有感情,再加上出于便于统治的目的,他开始大力发展佛教,扶植了很多寺庙。杨坚曾下令,将少林寺西北的柏谷坞100顷良田,赐给少林寺。少林寺得以重新焕发生机。

    实际上,此时的少林寺并不怎么出名,只是众多被毁又侥幸复活的寺庙之一,史书上对少林寺也没有很多记载。而且,一直到这个时候,少林寺和武功都没有任何关系。

    真正让少林寺与武术挂钩的是隋末唐初时期。隋朝末年,由于隋炀帝杨广的胡作非为,杨坚好不容易打下的大隋盛世,被搞了个二世而亡。天下随即大乱,群雄逐鹿,诸侯并起。王世充见缝插针,占据洛阳,并击败了李密的瓦岗军,成为天下豪强。而少林寺所在的地区正是王世充的地盘。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王世充正式称帝,立国号郑。可王世充倒霉,当时李渊已经割据长安,建立唐朝,唐朝才是天下实力最强大的政权。王世充为了抵挡唐朝,命侄子王仁则拥兵镇守柏谷坞,修筑军事重镇轘州城。柏谷坞正是少林寺的田产,王仁则粗暴无礼地侵占了少林寺大量封地。这让少林寺大为不满,再加上天下形势渐渐明朗,少林寺决定帮助唐朝,对付王世充。武德三年(620年)七月,秦王李世民奉命攻打王世充。第二年,李世民攻灭王世充。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了“十三棍僧护唐王”的历史典故。

    传说,李世民有一次察看军情时,不幸中了郑军埋伏,眼看着性命不保。关键时刻,少林寺派出十三个武僧,救下李世民,而后更是帮助李世民平定王世充。事后,李世民重赏少林寺。少林僧人武艺高强之说,闻名遐迩。十三棍僧救李世民剧照然而,十三武僧救秦王的故事不见于任何正史记载。最早记载这个故事的是梁启超为《中华新武术棍术科》写的序。“隋大业末,天下乱。流贼万人,将近少林寺。寺僧将散走。有老头陀短棍冲贼锋,当之者皆辟易,不敢入寺。乃选少壮僧百人授棍法。唐太宗征王世充,用僧众以棍破之。叙其首功者十三人。”

    此时距离故事发生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故事可信度可想而知。最关键的问题是,少林寺的僧人真的武功高强吗?

    传说,少林寺的武功是达摩祖师传下来的。首先来说,所有正史和可信度高的史籍资料都没有说达摩武功高强,他会不会武功都是模棱两可的事。他开创少林武功的说法存在巨大争议,并且基本不太可能。至少史书没有记载他曾在少林寺传播武术。其次,达摩和少林寺的关系也非常玄妙。前文提到,“传说达摩在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来到少林寺”,为什么是传说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