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站在历史的路口(2/3)
雄回答道:“短期内应该不会。不过长期的影响,恐怕谁也不知道。后世之所以是那种情况,首先是大明灭亡之后,异族入主中原,施行‘剃发易服’,华夏传统遭到巨大危机。之后西方——就是之前提到过的‘大秦’那边的国家——打开中国的大门,他们科技更先进,制度更有效率,因此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各方面都是碾压的态势。当时的有识之士,为了救亡图存,开始效仿西方的制度和文化,经过时间的演变,就成为我那时的样子。”
知道了原委,朱元璋也有所领悟:“若如大孙所说,如果我大明能率先发展出那些科技和制度,到时候就能避免他国文化的影响,反而能将华夏文化传播出去?”
“爷爷圣明!”华英雄回答道。
“不过,这西方国家真有这么厉害吗?”朱元璋打过交道的外国,要么是北元,要么是安南(即越南),最远也就是倭国、三佛齐(印度尼西亚一带)之类的“不征之国”,对于西方国家没有接触过。不过当时的西方国家刚准备摆脱中世纪的束缚,还没有展现出后来的发展潜力。
“您记不记得我说过,这个世界将要发生大的变革?”华英雄问道。
“俺记得,不过最近俺们讨论的都是中国之后的历史,其他国家方面还没有涉及。想必大孙说的大变革,就是那些西方的国家搞出来的吧?”朱元璋分析道。
“是的!不到100年之后,西方那些国家将会的文化将会有大发展。相应的,这些变化会推动他们的科学和技术的进步,直到引发称为‘工业革命’的变革。我们中华文明,在农业时代是无可置疑的最有效率的组织形式。但是,这样的文明,在完成工业革命的工业文明面前将会不堪一击!”
“也就是说,这个科学和工业,是国家的必然发展方向!”朱元璋作为老练的政治家,敏锐的发现了重点。
“确实如此!若是爷爷决定开启这些改革,以后在史书上的名声,恐怕要远超前代那些帝王!只是。。。”
“难道比汉太祖、唐太宗还厉害?”朱元璋一听这话,是真的心动了:“既然这么有意义,还有什么要担心的?”
“要担心的,其实也是您刚才所担忧的事情。西方那些国家,在这些变革之中,民众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纷纷发动革命,有的把国王送上断头台,有的则利用宪法限制君主的权利。总之,都是在君主权利大幅度缩减的情况下,才完成了工业革命。换句话说,如果决定开启改革,后代的地位恐怕难保。最好的结果,可能是我们老朱家留下了好名声,能搞个君主立宪,不掌握实权,才能保全自身。”
“这。。。”这个后果,使朱元璋陷入了纠结。他很想要工业革命的成果,但是又不想后代成为没有权利的傀儡。
看到朱元璋这个样子,华英雄知道,需要留给他一些思考的时间,因此也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静静地等待。
思考多时,朱元璋终于问道:“那有没有办法,先应用一些工业革命的成果,但是不让民众的心态发生那么多变化呢?”
“这样的话,恐怕难以发挥工业革命的效果。其实,‘更高效的制度’,就包含了限制君主权利这一项。不过,也不是所有的立宪君主都是傀儡。后来出现了不少立宪制度下的强势君主,他们任内,国家都很强大,甚至能大量对外扩张版图或势力范围。所以,最终还是要取决于君主的能力,没有能力的人,即使坐到那个位子上,拥有那些权利,也无法有效的使用。”
“有道理!如果都像我大明后面那几个皇帝,那亡了国也是自作孽!”想到那几个奇葩,朱元璋就来气。
“其实您目前普及教育,加强社会福利的举措,如果后世坚持下去,可能也能开启民智,只是您的这些举措 ,后世多数没有继续贯彻。”
“俺这些举措,还会有这种效果?”朱元璋也惊讶了,他自己都没考虑这么多,只是单纯的觉得自己小时候没有这些保障,所以遇到灾年只能造反。他不想人民造反,就要把这些安排好。
“一个国家,只有国民富足了,才是真的强大,否则只是空中楼阁,外表看似强大,实则随时可能从内部崩塌。我的这个说法您可能会嗤之以鼻,认为大逆不道 。我也不能完全确定,这个说法是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不过,我不能向您隐瞒这个事情。做大夫我比较专业,不过皇帝这一行,您可比我专业多了。您掌握了更多的信息之后,一定可以作出更合理的选择。无论您如何选择,我都支持您!”
这种类似于“民贵君轻”的思想,自然是一度将孟子逐出孔庙的朱元璋所不喜的。不过仅仅数百年就能远超中原文明,这种发展潜力是朱元璋不得不考虑的。朱元璋肯定不至于完全禁止科学研究,只要作为开国皇帝的朱元璋对于科学能持有一个支持的态度,今后就有很多继续发展的可能。
“哼,关键时候就丢给俺,你倒是挺会的!”朱元璋哭笑不得:“俺搞的学堂,多是些开蒙教育,就算后世坚持下去,恐怕也出不了什么乱子。你要推广的科学,就完全不同了。不
知道了原委,朱元璋也有所领悟:“若如大孙所说,如果我大明能率先发展出那些科技和制度,到时候就能避免他国文化的影响,反而能将华夏文化传播出去?”
“爷爷圣明!”华英雄回答道。
“不过,这西方国家真有这么厉害吗?”朱元璋打过交道的外国,要么是北元,要么是安南(即越南),最远也就是倭国、三佛齐(印度尼西亚一带)之类的“不征之国”,对于西方国家没有接触过。不过当时的西方国家刚准备摆脱中世纪的束缚,还没有展现出后来的发展潜力。
“您记不记得我说过,这个世界将要发生大的变革?”华英雄问道。
“俺记得,不过最近俺们讨论的都是中国之后的历史,其他国家方面还没有涉及。想必大孙说的大变革,就是那些西方的国家搞出来的吧?”朱元璋分析道。
“是的!不到100年之后,西方那些国家将会的文化将会有大发展。相应的,这些变化会推动他们的科学和技术的进步,直到引发称为‘工业革命’的变革。我们中华文明,在农业时代是无可置疑的最有效率的组织形式。但是,这样的文明,在完成工业革命的工业文明面前将会不堪一击!”
“也就是说,这个科学和工业,是国家的必然发展方向!”朱元璋作为老练的政治家,敏锐的发现了重点。
“确实如此!若是爷爷决定开启这些改革,以后在史书上的名声,恐怕要远超前代那些帝王!只是。。。”
“难道比汉太祖、唐太宗还厉害?”朱元璋一听这话,是真的心动了:“既然这么有意义,还有什么要担心的?”
“要担心的,其实也是您刚才所担忧的事情。西方那些国家,在这些变革之中,民众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纷纷发动革命,有的把国王送上断头台,有的则利用宪法限制君主的权利。总之,都是在君主权利大幅度缩减的情况下,才完成了工业革命。换句话说,如果决定开启改革,后代的地位恐怕难保。最好的结果,可能是我们老朱家留下了好名声,能搞个君主立宪,不掌握实权,才能保全自身。”
“这。。。”这个后果,使朱元璋陷入了纠结。他很想要工业革命的成果,但是又不想后代成为没有权利的傀儡。
看到朱元璋这个样子,华英雄知道,需要留给他一些思考的时间,因此也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静静地等待。
思考多时,朱元璋终于问道:“那有没有办法,先应用一些工业革命的成果,但是不让民众的心态发生那么多变化呢?”
“这样的话,恐怕难以发挥工业革命的效果。其实,‘更高效的制度’,就包含了限制君主权利这一项。不过,也不是所有的立宪君主都是傀儡。后来出现了不少立宪制度下的强势君主,他们任内,国家都很强大,甚至能大量对外扩张版图或势力范围。所以,最终还是要取决于君主的能力,没有能力的人,即使坐到那个位子上,拥有那些权利,也无法有效的使用。”
“有道理!如果都像我大明后面那几个皇帝,那亡了国也是自作孽!”想到那几个奇葩,朱元璋就来气。
“其实您目前普及教育,加强社会福利的举措,如果后世坚持下去,可能也能开启民智,只是您的这些举措 ,后世多数没有继续贯彻。”
“俺这些举措,还会有这种效果?”朱元璋也惊讶了,他自己都没考虑这么多,只是单纯的觉得自己小时候没有这些保障,所以遇到灾年只能造反。他不想人民造反,就要把这些安排好。
“一个国家,只有国民富足了,才是真的强大,否则只是空中楼阁,外表看似强大,实则随时可能从内部崩塌。我的这个说法您可能会嗤之以鼻,认为大逆不道 。我也不能完全确定,这个说法是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不过,我不能向您隐瞒这个事情。做大夫我比较专业,不过皇帝这一行,您可比我专业多了。您掌握了更多的信息之后,一定可以作出更合理的选择。无论您如何选择,我都支持您!”
这种类似于“民贵君轻”的思想,自然是一度将孟子逐出孔庙的朱元璋所不喜的。不过仅仅数百年就能远超中原文明,这种发展潜力是朱元璋不得不考虑的。朱元璋肯定不至于完全禁止科学研究,只要作为开国皇帝的朱元璋对于科学能持有一个支持的态度,今后就有很多继续发展的可能。
“哼,关键时候就丢给俺,你倒是挺会的!”朱元璋哭笑不得:“俺搞的学堂,多是些开蒙教育,就算后世坚持下去,恐怕也出不了什么乱子。你要推广的科学,就完全不同了。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