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万国来朝”(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掺和了。不如还是让盛寅去?最近他于医道颇有新的感悟,决斗方面似乎也有新的想法。”戴思恭知道盛寅是殿下的爱将,因此主动提出让盛寅出场。

    “他是你的徒孙,要不要派他去,你自己决定吧。”华英雄说道:“没什么其他事的话,我先回去了。”

    “恭送殿下!”

    回到中华楼,华英雄按照惯例,先去老朱那里打个招呼。

    华英雄有特权,不用通报直接就进去了,发现秦逵和李原也在,不过这也没什么稀奇的。

    “爷爷,我回来了!”都是熟人,华英雄也没有讲究那些繁文缛节。

    “乖孙回啦!”见到华英雄,老朱眉开眼笑:“在外面肯定累了吧,来,先喝口水!”

    华英雄也不含糊,直接坐到老朱旁边,拿起杯子就开喝。

    “俺估摸着你应该快回了,就没用对讲机叫你。”老朱说道:“今日俺叫秦逵过来,商讨试制水泥的事。秦逵,你来说说。”

    “是!根据殿下提供的方法,水泥的原料,主要有石灰石和粘土,以及少量石膏。相关的材料已经准备妥当。”

    “嗯。生产用的设备呢?”朱元璋又问道。

    “回陛下,由于时间紧迫,烧制水泥需要用到的立窑,是由烧制瓷器的窑改造而成的。”秦逵其实内心有些忐忑,不知道这样处理能不能满足需求。

    见状,华英雄说道:“没问题,小规模试制,用这样的立窑就可以了。不过我之前提供的是湿法制水泥,操作起来会比较容易,缺点是需要消耗更多的煤炭。”

    “殿下请放心,煤炭方面也已经准备充足。”秦逵听到说自己的做法没问题,松了一口气。

    “很好,不过需要注意,烧制水泥,温度至少要在1200摄氏度以上,因此,需要将煤炭制成焦炭,再用来烧制水泥。”华英雄提醒道。

    “臣知道了!”

    “焦炭在炼钢之中也要用到吧?”老朱顺便问道。

    “陛下明鉴!”秦逵说道:“只是焦炭产量比较少,因此炼钢中未能大规模应用。不过,工部日常也备有一些焦炭,因此做试验的话是够用的。”

    “看来相关产业,都需要有所推动。采煤,还有。。。还有俺也说不上来。。。”老朱有些尴尬。

    “您要的是不是这个?”华英雄兑换了一本《炼焦工艺》,掏出来递给了朱元璋。

    “对对对,就是这个!”只要自己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秦逵,这个你拿去好生研究。届时要多少资金和人员,搞个方案出来!”

    “臣遵旨!”

    不过华英雄却是从其中想到了别的问题:“秦大人,现在的炼钢是什么情况?上次宋忠用的那种绣春刀,我们可以自己生产吗?”

    “宋大人的绣春刀?”秦逵没有见过宋忠的刀,因此不知如何回答。

    “宋忠的刀,是俺赏赐的,从互市之中获得的。”老朱解释道。

    “哦,那批刀啊!”秦逵恍然大悟:“那批刀的钢材,十分特殊,性能卓越,臣等试图仿造,没有成功。”

    “难道大孙对于炼钢之法也有改进方案?”老朱对于这种事已经见怪不怪,语气十分淡定。

    “确实有,不过方法有点复杂。。。”

    “那就先放放再说,先把采煤和炼焦搞起来吧。”老朱说道:“你再给工部派任务,他们怕是不睡觉都干不完了。”

    华英雄点头称是:“确实不能太急躁,否则怕是会虚耗民力。”

    老朱听到这话,也很欣慰:“没错,只有保证了老百姓的生活,国祚才能长久。”

    “李原,你过来是有什么事?”李原是跟秦逵一起来的,并非朱元璋叫来的。

    “这里是鸿胪寺递交的外邦使臣的报名情况,请陛下过目。”鸿胪寺是负责接待各国使臣的机构,隶属于礼部,外邦的报名均是由其负责。李原取出一个册子,华英雄主动过去,把册子递给了老朱。

    “倭国直接报名了三个人?”老朱奇道:“报名费是多少来着?”

    “回陛下,目前对番邦的报名费收取标准,是一个名额收取十万贯钱。”

    “这弹丸之地,这么有钱?”老朱觉得,自己对于倭国的认知有必要更新一下了。

    “要不要孙儿去鸿胪寺刺探一番?”华英雄毛遂自荐:“孙儿对于倭国的情况也有些了解。”

    “这事让锦衣卫去盯着就行了,你这么忙,哪有空去那边蹲点。”果不其然,老朱拒绝了这个提议。

    继续看名单,老朱越发觉得奇怪:“中山,山南(两者都是琉球群岛国家),高丽,哈密(新疆),这些都是经常来朝贡的番邦。但是这个印度,又是什么地方?”

    听到“印度”这两个字,华英雄也是一惊,他的印象中,印度并没有在这个时期来大明朝贡过。

    不过,并不止是华英雄知道印度。李原作为礼部尚书,主动进行了解答:“印度,曾被称为‘身毒’,是南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