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4章 晋王朱棡(1/2)
任小天点点头说道:“其实从封地上也能看出我叔对朱樉和朱棡的重视程度。
秦王和晋王有多大的含金量自不用我多说了吧?
被封为秦王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了。
而晋王的封号也不简单,李治、司马炎、赵光义等人在登基之前也都是晋王。
当然了,后面俩人都不是什么太鲜亮的人物。
不过这也说明我叔对他们二人的看重。
而我四哥的燕王从封号上来说就要比他们俩差上那么一点。
他们二人成年就藩之时,我叔还亲自出城相送。
言辞里还不断叮嘱他们要善待封地的百姓,不可使失了民心。
然而他们俩骨子里都遗传了我叔的暴戾基因。
二人到了封地之后都不让人省心,虐待百姓更是家常便饭。
尤其是朱棡,多次鞭挞他府中做饭的厨师。
为此我叔还专门写信告捷于他。
说自己几十年来谁都惩罚过,唯独御厨徐兴祖没有受过任何责罚。
因为他知道厨师作为身边人是最容易给自己捅刀子的人。
当时朱棡并没有听进去,反而在封地更加的胡作非为。
甚至惹的民间流言传说朱棡想要造反篡位。
为此我叔是勃然大怒,甚至一度动了废黜朱棡的想法。”
说到这儿朱元璋脸色明显难看了许多。
因为这事在他这会是刚刚发生不久。
任小天旧事重提,让他不由得联想到这件事了。
“好在有太子朱标苦心劝谏,加上确实没有查出朱棡谋反的证据。
这事就这么不了了之了。
在这之后我叔派朱标巡视西安,朱标特地绕道太原面见了朱棡。
朱标对其痛陈厉害,苦心劝说三弟悔改。
好在朱棡并不像朱樉一般无可救药。
在朱标的苦心劝说下,朱棡幡然悔悟。
不仅性格变得沉稳许多,也更加能礼贤下士,改善当地百姓的生活环境。
身为大明的九大塞王,晋地直面北元的威胁。
我叔把朱棡封为晋王也是看中了他杰出的军事能力。
我叔原本的打算是由他们几兄弟在藩地驻守共同拱卫中央朝廷,也就是他们的大哥朱标。
这个打算不可谓不精妙。
毕竟朱标对他们来说也是非常敬重的长兄。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太子朱标因病早亡。
这一下就打乱了我叔的部署。
由于嫡长孙朱雄英早亡,我叔不得不选择朱允炆为皇太孙继承皇位。
那就代表着之前为朱标准备的蓝玉已经变成了朱允炆最大的威胁。
为了处理掉蓝玉及其班底。
我叔将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怀远侯曹兴、定远侯王弼等人调往了山西。
有着晋王朱棡的强势牵头,加上冯胜、傅友德这些老臣的从中配合。
曹兴、王弼、张温、仇正、桑敬等蓝玉心腹根本不敢有任何的反抗之心便被擒杀。
其中还包括了朱棡的岳父、永平侯谢成。
与同样实力强劲的燕王朱棣相比,我叔还是更倚重晋王朱棡。
朱棡也确实没有让我叔失望,蓝玉案以雷霆之势处理的十分妥当。
同年秦王朱樉被老妇人毒杀。
在这之后我叔以皇太孙朱允炆为核心。
曹国公李景隆、魏国公徐辉祖和长兴侯耿炳文等为辅重新建立了一套内部政权。
朱允炆主内处理朝政,藩王叔父主外抵御北元。
藩王中最强大的两家,晋王和燕王则是互相制衡。
在我叔看来,这是最为稳妥的做法。”
在场的众人皆是点了点头。
朱元璋的想法不可谓不稳妥。
李元吉提出了反对意见道:“可是朱元璋怎么就知道晋王和燕王会互相制衡呢?
难道他们就不能共同联手对抗朱允炆吗?
到那时候这一切的努力不就都付诸泡影了?”
听闻此言朱元璋无奈的摇了摇头。
他自己的儿子他还能不了解吗?
“元吉老兄你想多了。
我叔既然能如此安排那定然是有他的理由的。
因为晋王和燕王虽是亲生兄弟,然平日关系十分不睦。
自幼时起二人就冲突不断,互相看不顺眼。
到了封地之后也是如此。
我四哥朱棣虽然军事才能十分出众,但是朱棡和他相比也丝毫不差。
甚至于晋地比燕地的实力无论从哪个方面相比都要强。
史书中曾有记载。
晋王朱棡手底下一个千户公然跑到大明川(河北灵寿)抢了属于燕王朱棣的果园。
区区一个千户而已,哪里敢有这么大的胆
秦王和晋王有多大的含金量自不用我多说了吧?
被封为秦王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了。
而晋王的封号也不简单,李治、司马炎、赵光义等人在登基之前也都是晋王。
当然了,后面俩人都不是什么太鲜亮的人物。
不过这也说明我叔对他们二人的看重。
而我四哥的燕王从封号上来说就要比他们俩差上那么一点。
他们二人成年就藩之时,我叔还亲自出城相送。
言辞里还不断叮嘱他们要善待封地的百姓,不可使失了民心。
然而他们俩骨子里都遗传了我叔的暴戾基因。
二人到了封地之后都不让人省心,虐待百姓更是家常便饭。
尤其是朱棡,多次鞭挞他府中做饭的厨师。
为此我叔还专门写信告捷于他。
说自己几十年来谁都惩罚过,唯独御厨徐兴祖没有受过任何责罚。
因为他知道厨师作为身边人是最容易给自己捅刀子的人。
当时朱棡并没有听进去,反而在封地更加的胡作非为。
甚至惹的民间流言传说朱棡想要造反篡位。
为此我叔是勃然大怒,甚至一度动了废黜朱棡的想法。”
说到这儿朱元璋脸色明显难看了许多。
因为这事在他这会是刚刚发生不久。
任小天旧事重提,让他不由得联想到这件事了。
“好在有太子朱标苦心劝谏,加上确实没有查出朱棡谋反的证据。
这事就这么不了了之了。
在这之后我叔派朱标巡视西安,朱标特地绕道太原面见了朱棡。
朱标对其痛陈厉害,苦心劝说三弟悔改。
好在朱棡并不像朱樉一般无可救药。
在朱标的苦心劝说下,朱棡幡然悔悟。
不仅性格变得沉稳许多,也更加能礼贤下士,改善当地百姓的生活环境。
身为大明的九大塞王,晋地直面北元的威胁。
我叔把朱棡封为晋王也是看中了他杰出的军事能力。
我叔原本的打算是由他们几兄弟在藩地驻守共同拱卫中央朝廷,也就是他们的大哥朱标。
这个打算不可谓不精妙。
毕竟朱标对他们来说也是非常敬重的长兄。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太子朱标因病早亡。
这一下就打乱了我叔的部署。
由于嫡长孙朱雄英早亡,我叔不得不选择朱允炆为皇太孙继承皇位。
那就代表着之前为朱标准备的蓝玉已经变成了朱允炆最大的威胁。
为了处理掉蓝玉及其班底。
我叔将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怀远侯曹兴、定远侯王弼等人调往了山西。
有着晋王朱棡的强势牵头,加上冯胜、傅友德这些老臣的从中配合。
曹兴、王弼、张温、仇正、桑敬等蓝玉心腹根本不敢有任何的反抗之心便被擒杀。
其中还包括了朱棡的岳父、永平侯谢成。
与同样实力强劲的燕王朱棣相比,我叔还是更倚重晋王朱棡。
朱棡也确实没有让我叔失望,蓝玉案以雷霆之势处理的十分妥当。
同年秦王朱樉被老妇人毒杀。
在这之后我叔以皇太孙朱允炆为核心。
曹国公李景隆、魏国公徐辉祖和长兴侯耿炳文等为辅重新建立了一套内部政权。
朱允炆主内处理朝政,藩王叔父主外抵御北元。
藩王中最强大的两家,晋王和燕王则是互相制衡。
在我叔看来,这是最为稳妥的做法。”
在场的众人皆是点了点头。
朱元璋的想法不可谓不稳妥。
李元吉提出了反对意见道:“可是朱元璋怎么就知道晋王和燕王会互相制衡呢?
难道他们就不能共同联手对抗朱允炆吗?
到那时候这一切的努力不就都付诸泡影了?”
听闻此言朱元璋无奈的摇了摇头。
他自己的儿子他还能不了解吗?
“元吉老兄你想多了。
我叔既然能如此安排那定然是有他的理由的。
因为晋王和燕王虽是亲生兄弟,然平日关系十分不睦。
自幼时起二人就冲突不断,互相看不顺眼。
到了封地之后也是如此。
我四哥朱棣虽然军事才能十分出众,但是朱棡和他相比也丝毫不差。
甚至于晋地比燕地的实力无论从哪个方面相比都要强。
史书中曾有记载。
晋王朱棡手底下一个千户公然跑到大明川(河北灵寿)抢了属于燕王朱棣的果园。
区区一个千户而已,哪里敢有这么大的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