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8章 宫斗落幕(1/2)
“血腥的开端始于芍陂之役的功劳分配。
大司马全琮之子全寄、全绪二人认为顾雍之孙顾承冒领功劳。
全琮揭发顾承与他人沆瀣一气篡改功劳簿,直接上奏了孙权。
孙权将顾承下狱问罪,顾谭也被牵连其中。
本来孙权想让顾谭向全琮道歉,这事就算过去了。
不想顾谭是个直脾气,竟然当场顶撞孙权。
孙权一气之下便把顾谭和顾承流放到了交州。
顾谭是孙和的忠实拥趸,故而孙霸得知此事后更加膨胀。
于是孙霸和宾客杨竺密谋,让杨竺上疏请求孙权更换太子。
孙霸的仆从偷听到这个消息后秘密告知了孙和。
孙和惶恐之下与陆胤商议请陆逊代为上疏保住太子之位。
陆逊此时正领兵在武昌作战,得讯后接连写了几次信给孙权。
孙权得信后心中疑虑万分,
你陆逊不是在外打仗吗?怎么朝中的事情知道的一清二楚?
于是孙权不仅没有同意陆逊的请求,反而回信将陆逊痛骂了一顿。
本来陆逊就对顾家的遭遇有所不满(两家有姻亲,又都是吴郡士族)
看到孙权回信后更是愤怒异常。
我陆逊为你孙家打了这么多年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
你孙权卸磨杀驴不说,居然还如此的羞辱于我?
忧愤交加之下陆逊一病不起,没几日便暴病而亡了。”
刘备刚在夷陵和陆逊交过手。
虽然有张良等人的帮助,但胜过陆逊仍旧不算轻松。
他深知这个年轻人颇有能耐。
如今听闻他的死法居然是如此的窝囊,心中也难免为其不平。
一员良将没有战死沙场,反而死于朝廷内斗。
不可谓不让人惋惜啊。
你孙权若是瞧不上陆逊,把他送给朕可好?
何苦要将他给逼死呢?
曹操摇摇头道:“逼死陆逊犹如自断江东一臂。
孙权啊孙权,看来吾也是看错你了。”
孙权的手是握紧了又松开,如此反复了数次。
他也没想通,自己将来做的这一切到底是因为什么?
“陆逊死后此事也并未结束,反而是有愈演愈烈的景象。
孙权抓着这件事不放,杨竺、陆胤、吾粲接连下狱。
不过孙权还是看在陆逊已死的面子上将陆胤赦免了。
杨竺、吾粲二人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在狱中受尽拷打而死。
其后太子和鲁王双方仍然是你争我斗不止。
许多朝臣都涉案而死,东吴的朝堂愈发的空荡。
东吴赤乌十三年,时年六十九岁的孙权终于是‘想通’了。
他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儿子继续斗下去,将来走上袁谭和袁尚的老路。
于是他下定决心从其他儿子里再选一个太子出来。
全公主孙鲁班担心孙和不下台将来会清算自己。
于是不断怂恿孙权另立幼子孙亮为太子。
孙权自己也正有此意,于是下旨将孙和幽禁了起来。
当时已经升任丞相的朱据带领部分官吏面见孙权,请求释放孙和。
孙权指责他没事找事,将他杖责一百赶回了家中。
朱据仍旧没有放弃,养伤期间仍旧不断上疏给孙权。
孙权不厌其烦,下旨将朱据贬为了新都郡丞。
在朱据赴任的路上,中书令孙弘矫诏将朱据杀死。
无难督陈正、五营督陈象和太子辅义都尉张纯也都竭力劝谏孙权。
可当时的孙权哪里还听得进去?
张纯被判斩首示众,陈正二人更是被族诛!
朝中涉及流放发配的官员更是有数十名之多。”
刘备听的目瞪口呆:“孙权这是疯了吗?
难道他就不怕这些人会造他的反?”
任小天摇摇头道:“我也闹不清孙权的脑回路到底是怎么想的。
当时的新生代官员的确是想要选边站,有些立功上头不假。
但孙权也没有必要杀这么多的人吧。
同年七月,孙权正式废除孙和的太子之位。
不久后又下旨赐死鲁王孙霸。
其党羽全寄、吴安、孙奇因阴谋谋害太子亦被诛杀。
随即孙权便立年仅七岁的孙亮为太子。
这场前后绵延八年之久,牵涉数百名官员的二宫之争算是落下了帷幕。
这次事件不仅使无数忠良死于非命,直接动摇了东吴的政治根基。
更是直接削弱了东吴的军事、国防力量。
乃至差点就让东吴政权分崩离析。”
朱元璋捻了捻胡子道:“咱倒是多少能猜出一些孙权的心思。
他人到晚年后愈发待江东士族
大司马全琮之子全寄、全绪二人认为顾雍之孙顾承冒领功劳。
全琮揭发顾承与他人沆瀣一气篡改功劳簿,直接上奏了孙权。
孙权将顾承下狱问罪,顾谭也被牵连其中。
本来孙权想让顾谭向全琮道歉,这事就算过去了。
不想顾谭是个直脾气,竟然当场顶撞孙权。
孙权一气之下便把顾谭和顾承流放到了交州。
顾谭是孙和的忠实拥趸,故而孙霸得知此事后更加膨胀。
于是孙霸和宾客杨竺密谋,让杨竺上疏请求孙权更换太子。
孙霸的仆从偷听到这个消息后秘密告知了孙和。
孙和惶恐之下与陆胤商议请陆逊代为上疏保住太子之位。
陆逊此时正领兵在武昌作战,得讯后接连写了几次信给孙权。
孙权得信后心中疑虑万分,
你陆逊不是在外打仗吗?怎么朝中的事情知道的一清二楚?
于是孙权不仅没有同意陆逊的请求,反而回信将陆逊痛骂了一顿。
本来陆逊就对顾家的遭遇有所不满(两家有姻亲,又都是吴郡士族)
看到孙权回信后更是愤怒异常。
我陆逊为你孙家打了这么多年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
你孙权卸磨杀驴不说,居然还如此的羞辱于我?
忧愤交加之下陆逊一病不起,没几日便暴病而亡了。”
刘备刚在夷陵和陆逊交过手。
虽然有张良等人的帮助,但胜过陆逊仍旧不算轻松。
他深知这个年轻人颇有能耐。
如今听闻他的死法居然是如此的窝囊,心中也难免为其不平。
一员良将没有战死沙场,反而死于朝廷内斗。
不可谓不让人惋惜啊。
你孙权若是瞧不上陆逊,把他送给朕可好?
何苦要将他给逼死呢?
曹操摇摇头道:“逼死陆逊犹如自断江东一臂。
孙权啊孙权,看来吾也是看错你了。”
孙权的手是握紧了又松开,如此反复了数次。
他也没想通,自己将来做的这一切到底是因为什么?
“陆逊死后此事也并未结束,反而是有愈演愈烈的景象。
孙权抓着这件事不放,杨竺、陆胤、吾粲接连下狱。
不过孙权还是看在陆逊已死的面子上将陆胤赦免了。
杨竺、吾粲二人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在狱中受尽拷打而死。
其后太子和鲁王双方仍然是你争我斗不止。
许多朝臣都涉案而死,东吴的朝堂愈发的空荡。
东吴赤乌十三年,时年六十九岁的孙权终于是‘想通’了。
他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儿子继续斗下去,将来走上袁谭和袁尚的老路。
于是他下定决心从其他儿子里再选一个太子出来。
全公主孙鲁班担心孙和不下台将来会清算自己。
于是不断怂恿孙权另立幼子孙亮为太子。
孙权自己也正有此意,于是下旨将孙和幽禁了起来。
当时已经升任丞相的朱据带领部分官吏面见孙权,请求释放孙和。
孙权指责他没事找事,将他杖责一百赶回了家中。
朱据仍旧没有放弃,养伤期间仍旧不断上疏给孙权。
孙权不厌其烦,下旨将朱据贬为了新都郡丞。
在朱据赴任的路上,中书令孙弘矫诏将朱据杀死。
无难督陈正、五营督陈象和太子辅义都尉张纯也都竭力劝谏孙权。
可当时的孙权哪里还听得进去?
张纯被判斩首示众,陈正二人更是被族诛!
朝中涉及流放发配的官员更是有数十名之多。”
刘备听的目瞪口呆:“孙权这是疯了吗?
难道他就不怕这些人会造他的反?”
任小天摇摇头道:“我也闹不清孙权的脑回路到底是怎么想的。
当时的新生代官员的确是想要选边站,有些立功上头不假。
但孙权也没有必要杀这么多的人吧。
同年七月,孙权正式废除孙和的太子之位。
不久后又下旨赐死鲁王孙霸。
其党羽全寄、吴安、孙奇因阴谋谋害太子亦被诛杀。
随即孙权便立年仅七岁的孙亮为太子。
这场前后绵延八年之久,牵涉数百名官员的二宫之争算是落下了帷幕。
这次事件不仅使无数忠良死于非命,直接动摇了东吴的政治根基。
更是直接削弱了东吴的军事、国防力量。
乃至差点就让东吴政权分崩离析。”
朱元璋捻了捻胡子道:“咱倒是多少能猜出一些孙权的心思。
他人到晚年后愈发待江东士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