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实施(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刘盈这才露出个笑脸。

    “堂兄能想明白,自然是好的。”

    他顿了顿,似想到了什么,又慢条斯理道:“这样吧,事不宜迟,朕这就下旨。朕看这几个小子今日闹得不高兴,不如堂兄带着几个孩子多住上些时日,如何?”

    虽然是问话,但吴王心里清楚的很。

    这不是问话,是通知。

    但既然已经决定了,他还能怎么办?

    说句不好听的,皇上就是想强留他,他也没辙,还不如痛痛快快答应了。

    反正都已经决定赞同皇上的决策,还不如拿出态度来。

    否则扭扭捏捏的,反而不讨好。

    想通后,吴王点头应下。

    而一旁的刘贤已经懵了,怎么打个架就把自己的封地打出去了?

    他想反抗,却被有所防备的吴王一把掐住了嘴。

    “再敢胡说八道,本王撤了你的世子之位。”

    吴王一句话,把刘贤所有的反抗都打散了。

    最后只能蔫头巴脑的跟在吴王身后离开。

    不离开不行,吴王实在不放心他,万一再闯祸,连累吴国怎么办?

    慎儿看着有些惶恐不安的刘子华,突然笑了:“皇上,我看这孩子倒是不错,不如留在宫里和疆儿做个伴?”

    刘子华身子一震,眼里闪烁出惊喜的光芒。

    刘疆也抬手赞同:“子华弟弟确实有趣,况且身上伤势较重。贸然出宫,难免会引起误会,留在宫里也好。”

    吴王沉默了片刻,只能满心苦涩的答应了。

    同时对慎儿生出一丝恐惧之意。

    刘子华是他的庶子,虽然他清楚自己对其不像贤儿、驹儿那么重视,可外人又不知晓。

    别人只知道,刘子华是他的儿子。

    又被皇后、太子看重,留在了宫里。

    再加上皇后提出的这个划分封地的决策。

    偏偏还是在自己进宫后提出的。

    这种种事宜传扬出去,外人会怎么想?

    会觉得这个决策有自己的一部分推动,为了他疼爱的庶子铺路。

    哪怕自己再怎么解释,别人也不会信的。

    毕竟这个划分封地的决策,真正算下来,其实刘子华这样的庶子才是最占便宜的。

    刘驹是嫡幼子,哪怕日后吴王去了,只要吴王后还活着,刘驹分到的财产也会更多一些。

    别问为什么有这个假设,老刘家就是这样,男人死的早,媳妇活的长。

    反倒是刘子华,等刘贤上位后,还不知道能不能分到什么呢。

    其实不只是刘子华,各诸侯家谁没个庶子?

    不管是吴国,还是旁的郡国,道理都是一样的。

    嫡长子上位,能对庶出的弟弟有啥好脸色?

    也就刘盈这不知道怎么养出来的性子,竟然对刘如意这么好,好的有点神经了。

    所以这么一看,划分封地的决策,对刘子华的好处是最大的。

    吴王哪怕浑身长满了嘴,跟别人解释和自己无关,也不会有人信了。

    毕竟正常的王子,怎么敢在皇宫打架,还把太子给误伤了呢?

    脑子正常点都不会干出这种事。

    吴王也不可能把实情说出去,那不就是往长子身上盖污点吗?

    而他不解释,就证明推恩令的确有他的参与。

    否则,为什么你不反对?

    慎儿这么做,就是逼着吴王不得不站在汉宫这边。

    吴国是仅次于齐国的郡国。

    本来刘盈的兵马就碾压诸侯,又有吴国站队。

    其他诸侯,再怎么样也不敢吭声了。

    至于齐国,现任齐王是刘章的哥哥。

    刘章又死心塌地的跟随着聂家,跟随着刘盈的步伐。

    齐王刘襄别管历史上是什么性格,反正这部剧里至始至终都没出现过。

    原剧中即便是清君侧,讨伐吕家,他也没有出过兵,顶多借兵给刘章。

    而刘章在讨伐吕家后,刘襄也没跳出来摘桃子,一直窝在齐国不出。

    就这种态度,不难看出这部剧里的刘襄性格随了其父刘肥。

    有刘章帮忙牵制,刘襄不会有什么异动。

    齐国和吴国两个最厉害的郡国站刘盈,那剩下的诸侯还有何能力反抗?

    因此,当刘盈将“推恩令”的旨意下达诸侯那时,诸侯掂量了许久,到底没敢反抗。

    主要是想反抗,自家内部就先乱了起来。

    又不是所有的诸侯都是刘章这种恋爱脑,只守着一个妻子。

    更多的诸侯像刘肥那样,后宫妃嫔无数。

    今儿这个有趣疼两天,明儿那个楚楚可怜又稀罕两天。

    这样情况下,怎么可能没有庶子呢?

    有些诸侯甚至先有的庶子,后有的嫡子。

    推恩令一出,那些有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