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成败萧何(2/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韩信的失德,就有难以抹去的看法,而韩信自以为聪明的刁虫小计,更加重了他的心疾。

    现在的徐州人,常用憨脸刁、装憨讹人,来形容一些表面呆傻,实则内秀的人。

    古人也是文绉绉的说过:大智若愚、外拙内秀。

    韩信曾经就上演过,一出聪明的憨子的好戏,

    韩信因为在项羽部下,只任个小小的执戟郎,每天只能在中军账外站岗放哨。

    这让满腔热血,想干出一番惊世之业的韩信如何甘心。

    要是想出来混碗饭吃,在齐王手下当差足也。看到项羽破釜沉舟,大破敌军,一时大名烛天,心情莫名冲动,韩信转投项羽门下。

    谁知这位盖世英雄,眼中无人,不识人才。不仅冷落韩信,还将他献的妙计不理不睬。最后竟因为,韩信经常献出妙计,项羽恼怒异常:“一个小小的执戟郎,精干置喙军政大计?这还有王法吗?”

    项羽不仅喝骂、侮辱韩信,还将他责打囚禁。要从根本上教训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东西。

    在好友锺离昧的帮助下,费尽周折,韩信好容易逃出生天。怀揣着张良举荐的信函,含辛茹苦的赶到了汉中。

    谁知刘邦和项羽,识人的水平相差不大。看到韩信后,怀里搂着美人,得意的摇动着脚尖,左看看右相相。尖嘴猴腮的韩信,除了滴溜溜乱转的一对小圆眼,长相不叫人喜,其它并无过人之处。

    既然是千里迢迢来投,又在用人之际。面子还是要给的,刘邦大手一挥,让韩信到南郑,当了个小小的收发粮草的小官。

    官位虽然不大,油水很多,这是多少人挤破脑袋,都难谋取到手的肥差。刘邦以为很很对的起这个千里之外,来投困守汉中的东方来人。只是这个肥差,便宜韩信这个猴崽子了。

    没想到韩信去南郑赴任的路上,是气噎咽喉,恨满胸臆:“我韩信是讨饭的吗?要是混饭吃,哪里找不到地方。千里跋涉,本想谋取个能施展英纵之才的职位,没想到刘邦,也是给我安排了个酒囊饭袋的职位。

    时也命也机会也,我韩信如此命运骞涩?”

    韩信有一步没一步,蔫头耷脑的磨蹭着上路。

    对韩信来说,经过十几年的勤学苦练,兵法战略、排兵布阵、攻伐防御,无不烂熟于心。

    本以为大丈夫生当顶天立地,死应万世留名。

    陈胜吴广大泽起义,天下呼应,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

    乱世出英雄,韩信的野心被唤醒了,这是他施展平生所学,建功立业的好时机。

    迈出家门的时候,艳阳高照,万物逢春。

    骑马行进在驿道上,韩信真是:小马上路嫌路窄,大鹏腾空恨天低!

    可惜的是理想太丰满,现实太骨感。折腾了几年,至今韩信还没遇到赏识他的明主,理想抱负更不值一谈。

    韩信在南郑,委委屈屈当了半年的小官,心里郁闷到极点。天天用美酒浇愁,青春慢慢被时间消磨,没有泯灭的只有他胸怀的雄心壮志。

    “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大丈夫何必在一棵树上吊死?

    南郑区区荒凉之地,就是黄豆种种成西瓜大,又能收几斤?不如回到中原,那里是龙湖相争之地,发展的机会更多一些。”

    韩信有了想法。有了想法的韩信是个想到做到,办事绝不拖泥带水的人。

    只是刘邦的门好进不好出。

    南郑负责粮草分发,官虽不大,却是属于军籍。属于军籍,不经批准,私自外逃可是重罪。

    韩信打定了主意,趁着月夜骑着战马,悄悄遛出军营。,

    自古出川,水旱两条路。水路要经三峡,离南郑甚远,还有重兵把守,盘查甚严。旱路要经剑阁,沿路林木遮天蔽日,悬崖绝壁。

    他的逃难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韩信决定走旱路。

    因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离开南郑一天,韩信也没走出五十里。

    再说南郑军营,清早点卯,不见了韩信。刘邦手下第一红人萧何,曾经专门传话:“韩信是个人才,且不可怠慢。”

    主将连忙派人满城寻找。哪里找的到?

    军营主将怕担责任,连忙派兵追捕。好在韩信逃走的时间不长,道路不熟,料也走不太远。

    追捕的人快马加鞭,在月上东山的时候,他们在小路边的空地边,想略微休息。

    军士们拿出干粮和水,才用了几口,就听得不远处的坟堆间,传来如雷的鼾声。

    几个人悄悄摸过去,不禁大喜,然后都忍不住掩嘴齐笑:“都说韩信是个人才,活活是个憨子啊!一般的人挨着坟堆睡觉,谁不是屁股坐在地上,头朝上倚着坟堆睡?这韩信竟然是两腿放在坟尖,头拄着地再睡!”

    “憨子,纯粹的憨子。这样的人,就是抓回去,也是白糟蹋军粮。追捕的人打个呼哨,不再费事,就打马回营,嘻嘻哈哈笑骂着:人才?还有这样憨的人才?睡个觉都不知这样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