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2章 南山之战(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南山山脚下。

    数万明军排成一字长蛇阵对面的八旗兵发起了进攻。

    八旗兵分成三路应对。

    第一路精锐步兵占据南山的制高点,居高临下防守。

    其余两路精锐骑兵则守住南山东西两侧的山脚,防止明军切断山上守军下山的道路。

    一旦下山的道路被切断,山上的守军将无法获得补给。

    粮草之类的倒还好说,可以提前大量囤积。

    最麻烦的是水。

    南山地势不高且没有水源。

    山的北面虽然就有一条可以取水的小凌河,然而去往北面的山路蜿蜒曲折,地势高低起伏,拉水的马车和牛车根本无法通过。

    仅凭人力运水根本无法满足大军的用水需求。

    王永吉骑在马上,用千里眼观察了一会后目视北方:“传令,进攻!”

    轰!

    中军号炮漆黑的炮口喷出一道红色的火舌。

    哗啦!呜!

    中军令旗挥舞的同时,号角声一并响起。

    万余明军组成第一梯队,朝南山发起了进攻。

    在距离南山一里时,山上的守军点燃了火炮的引信。

    轰隆声中,数十枚大号实心炮弹砸向明军。

    在当时。

    无论是红夷大炮还是其他火炮,严格意义上都是滑膛炮。

    而发射实心弹的滑膛炮杀伤力主要靠跳弹。

    炮弹发射出去后与地面接触后会被弹起来,向远处继续飞行,然后再次落地,如此循环数次,直到耗尽炮弹的动能或者遇到障碍物停止。

    又叫打水漂。

    炮弹“打水漂”和石头子打水漂一样,接触角度不能太大。

    否则会直接砸入水中\/土里。

    所以这就要求架炮的地点距离地面不能太高,否则炮弹会直接砸在地面,无法形成弹跳。

    其次地面不能太软。

    地面越软,炮弹与地面接触时被吸收的动能就越多,弹跳的次数也就越少。

    十九世纪初期拿破仑兵败滑铁卢就有这个原因。

    当时暴雨连绵,土壤松软。

    拿破仑仰仗的火炮射出的炮弹无法弹跳,威力大减。

    再加上道路泥泞援军无法按时抵达,最终兵败。

    此时的辽东虽然没下雨,但济尔哈朗却面临着另一个问题:入射角度。

    如果将火炮布置在山顶,入射角度太大,导致射出的炮弹无法形成跳弹。

    如果把火炮布置到山脚,不但会失去居高临下的优势,还会让炮兵更轻易地遭受袭击。

    济尔哈朗有丰富的领兵作战经验,他的办法是将火炮阵地布置在山脚之上,山腰之下。

    兼顾射击角度和炮兵的安全。

    轰!

    数十枚弹丸或砸在明军阵中,或飞过明军头顶落在他们身后。

    被炮弹击中的士兵非死即伤。

    但...

    明军没有停止进攻,而是扛着伤亡继续迈步向前。

    越是这种时候越不能半途而废。

    为了躲避建奴的火炮,明军步兵加快了冲锋的步伐,

    “杀!”

    每迈出一步,他们就齐声喊杀振奋士气。

    “总督大人!”中军参将放下千里眼向王永吉汇报,“发现六个建奴炮营阵地。”

    “派小股骑兵前去袭扰,第一梯队的步兵继续进攻!”

    “是!”

    轰隆!

    数支明军骑兵从步兵侧翼杀出。

    战马的铁蹄踩在干涸的泥土上,溅起大片扬尘。

    十几支二百骑左右的骑兵笔直的冲向建奴炮营阵地。

    建奴炮兵阵地的位置比山脚高,比山腰低。

    火炮的特点是贵重!

    尤其是重量,轻则数百斤重则数千斤。

    仅凭人力无法运输。

    所以在当时,无论明军还是八旗兵都使用马车或者牛车运输火炮。

    既然动用了车辆,那么通往炮营的道路必然可以容纳骑兵通行。

    “明军骑兵来了,快设置路障!”八旗炮兵将领看着奔来的明军骑兵,立刻大喊起来。

    不用他吩咐,炮兵们早就在沿途设置了大量的拒马和鹿角。

    明军能绕则绕,实在绕不开就用带钩子的绳索将路障挪开。

    然而不等他们接近炮兵阵地,远处的八旗援兵就到了。

    双方先是互放箭矢,随后在山脚下展开了厮杀。

    轰!

    第二轮火炮声响起。

    由于入射角度的增加,导致炮弹威力大减。

    这一次炮击造成的伤亡只有上一次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

    此时明军已经攻到了山脚下,他们拿着火器弓箭一边攻击山坡上的八旗兵,一边沿着山坡向上爬。

    八旗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