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奏疏:水泥路与番薯(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走出济南府府衙,陈川平心中的激动、兴奋之情难以言表。

    在莱州知府朱万年的撮合、引荐下,陈川平见到了济南知府樊时英。

    将来意说明之后,樊知府自是十分欢喜,愿意修建济南府城至青州、东昌、兖州府城的水泥路。

    随后,樊时英还表示只要将济南府城连接青州、东昌段的水泥路建成。其会带着陈川平拜访东昌、青州、兖州三位知府,并竭力促成三府的水泥路修建事宜。

    至于从潍县至昌乐、益都等段的水泥路修建,青州知府现场测试了一番后,二话不说,极为爽快的答应了下来。

    莱州、青州、济南三府对于修建水泥路而支付的费用也有所不同,有用官田抵债的,也有直接交付银两的,还有用铁矿石、煤炭等抵债的。

    若不是刘卓早有预料,并提前劝说陈川平灵活应对,水泥路的修建定然不会这般顺遂。

    取得如此收获后,陈川平早早的返回了莱州府,并迅速的将收获传回登州。

    随后,继续主持莱州府掖县至潍县的水泥路修建。若是能够在剩下的两月把莱州府至登州府的水泥路贯通起来,登莱二州的交流、来往则会更加的密切。

    即便是刘卓早早的将水泥的制作工艺上交朝廷,并陈明利害,朝堂中始终是没有人关注水泥路的修建事宜。

    整个大明朝除了张家口的几个商人,也就只有山东各府才如此积极的表态表示支持。山东的积极修建,与刘卓大力推动分不开。

    “近日,也就只有这个消息算是比较令人振奋的。”刘卓一边看着传信,一边笑着说。

    “什么消息?”董映雪有些好奇的询问。

    听到媳妇的询问后,刘卓才抬头随手将信纸递给了董映雪。

    “是川平发过来的,你也看看。”刘卓随口说道。

    “这水泥路也是你计划中的一环?”董映雪随意的看了几眼,望着刘卓说道。

    “算是吧。水泥路作用不仅仅是用在商业一途,百姓、军队在这平坦的水泥路上行走,行走的速度会更快。不仅便利百姓出行,也更利于军队集结。”

    “水泥路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国之利器吧。要想富,就得先修路。”刘卓实事求是的向媳妇解释着水泥路的用途。

    “国之利器,有些夸大了吧。还要想富,先修路。”董映雪有些难以置信,脸上全是疑问。

    “秦始皇统一之后,做了什么?车同轨,书同文。在全国的范围内修建驰道,有些地方的驰道,至今还留存下来。我朝,太祖时期,花费了十几年,在全国范围内修建了十四万里的驿路。”

    “历朝历代,都重视道路的建设,道路修了又修,补了又补。与其那般耗费人力、物力,还不如将水泥路推广至全国各处。真不知道朝堂那帮人整日都在做什么?此等利国利民的大事都不去做。”

    刘卓有些无奈,若不是碍于如今的身份,刘卓都想将中枢的官员全都骂一顿。水泥路这等超越时代的产物都不去施行,简直是愚不可及。

    “夫君此言甚是有理,但天下间能有如此远见的官员不多了。即便是有,估计也都沦为了党争的牺牲品,对朝廷失去了希望吧。”董映雪也渐渐失去了对大明朝的信心。

    “差不多吧。今时的朝局,当初怀有多大的期望,到后来就会有多失望。”

    “如今的大明朝,真心为百姓,为这个民族,为这个国家而努力、奋斗、拼搏的人太少了。用凤毛麟角来形容,最为恰当不过了。”刘卓感慨万千。

    明末,真心为百姓、为国家、朝廷付出的官员也有一些,但是实在是太少了。

    “最起码,眼前就有一人。夫君的所作所为不都是为了这个国家吗?”董映雪笑着说道。

    “我,我也不知道我所做的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这个饱受摧残的民族?”刘卓一脸真诚的说道。

    “夫君无需纠结,无愧于心就好。”董映雪安慰道。

    “对,做好当下事即可,想那么多也是无用。不过,我还是得给朝廷上一奏疏,言明利害。至于听不听、做不做就不是我可以控制的了。”刘卓一脸无所谓的说着。

    “夫君先前不是将番薯也贡献给朝廷,也可以在奏疏中提及一二。或许,陛下与魏公公公务繁忙,一时间给忘记了。”董映雪好像想起什么,随后开口提醒。

    “娘子此言有理。”刘卓望着媳妇,笑着说。

    然后,刘卓就回到书房,提笔疾书。

    登州府城外,张家口的范、王、田几家掌柜再次踏上了登州,随后直接前往集市找到了林怀。

    “林掌柜,我等三家商号,今日前来是为了与贵商行做一笔武器交易。”王掌柜有些急切的说着。

    “需要打造哪种武器?数量有多少?为何人打造?”林怀详细的询问几人。

    “刀,刀的样式按提供的图纸打造,数量两万柄,为蒙古的几个部落打造。但是,需要在两个月之内交付。不知贵商行是否能接下?”范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