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4章 胡军的消息(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对了,向南.......”

    等坐到车上以后,梅书记似乎又想到了一件事,从车窗里叫他。

    “嗯?老领导........”

    “向南.......”

    梅书记从车窗探出头对他问道。

    “那个包干包产的事,你是怎么想的?”

    “现在上面已经有了政策,很多地方也都有正式的文件下发。就连咱们这边,有那胆大的,也都开始试行着搞了,你们青山大队是咋打算的?”

    田向南闻言摇了摇头。

    “老领导,我们青山大队还是这样,不分,继续吃大锅饭。”

    梅书记闻言点了点头,并没有什么意外。

    数遍整个木兰县周边,城北这边的几个公社大队是出了名的富裕,田向南他们,包括陶家坝那边,不愿意分也很正常。

    “咱县里已经有人开始搞了?”

    想着这个事,田向南也好奇道。

    梅书记点了点头。

    “城东三里公社周边几个,城南红梅公社,洼地公社那边,都有这个意愿想搞。”

    “上回几个公社书记也都来找我说了,准备在秋收过后,就开始量地分田,包干到户,明年正式实行。”

    “他们也说了,外面安徽河南四川都搞得好,咱估计也差不了多少。”

    梅书记说到这里叹了口气。

    “不搞不行啊,再穷下去,这些公社们都是要掉队的。”

    说着,他看向了田向南,语气很是复杂。

    “你知道去年三里公社,年结的时候,一个人最多的结了多少钱嘛?”

    田向南摇了摇头。

    “20块钱.......”

    梅书记嘴角带着浓浓的苦涩,竖起两根手指,吐出了一个数字。

    “嘶.......”

    田向南闻言也咧了咧嘴。

    81年,一年在地里干到头,除了粮食之外,竟然只结了20块钱。

    他们青山大队,去年光工钱平均结下来,所有人工资的平均值都能在一千七八百左右。

    要是再加上一年到头发下来的各种福利换算,差不多也有2000了。

    一家是一年20,另一家是一年2000。

    上百倍的差距,说出来真的让人唏嘘不已。

    “放心吧,老领导,那几个公社的那几个厂子,我已经安排人在弄设备了,明年开春之前肯定能运转,到时候相信明年的状况,肯定会好起来的。”

    “嗯.......”

    听到田向南的话,梅书记这才笑着点了点头,随后车子慢慢离去。

    “大包干.......”

    田向南嘴里念叨了一下这个非常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词,忍不住有些感慨。

    之所以有这个制度的改变,其实有很多原因,最主要的也就是那10年之内,国内粮食经济方面并非但没有增长,反而还有了倒退迹象。

    或许事实证明,大群体劳动并不适合当前大部分的发展环境。

    这还是田向南他们老家那边搞起来的,第一年的包产到户,搞出来的成绩就震惊了全国。

    然后又经过这两年的发展试行,才逐渐开始实施。

    这方面也就不多解释了。

    但是这种模式,在他们青山大队并不实用。

    或者换种说法,他们青山大队眼下是半工半农村集体,甚至还要偏轻工业重一些,加上内部管理明确,赏罚分明,因此并没有那种很多拖后腿的情况。

    所以,他们的这种集体模式依旧可以持续下去,甚至一直持续了很久。

    就田向南所知道的,除了他们以外,还有很多生产队乃至公社都保留着当前的模式,甚至一直保留到几十年以后。

    你只要能发展的好,撤不撤销公社,搞不搞大包干,其实都无所谓。

    上面又不会强制的要求你这么搞。

    心里胡乱琢磨着,田向南刚回到大队部的院子,就听到屋里电话铃响。

    他连忙快步走回屋里拿起了话筒。

    “喂,这里是青山大队。”

    “喂,向南,是向南不?”

    对面的声音很是熟悉,说话都有些含糊。

    “老胡,你这是又喝了吧?这还没到晚上饭点呢,是中午喝的还没过来劲儿?咋不悠着点儿?”

    听到对面是胡军的声音,田向南顿时就皱了皱眉,关切道。

    人老胡现在可了不得了。

    当初搭着跟青山大队的关系,率先在国内搞起了康拜因收割机。

    后来这玩意儿在青山大队的使用过程中逐渐改进,眼下已经算是技术比较成熟的联合收割机了。

    在随着这几年农业水平的逐渐提高,各个农场,县里,甚至是一些有钱的生产大队,很多人都从胡军所在的一机厂订购了设备。

    甚至胡军还借着田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