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千零九十四章 巨大分歧(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神化,就是岛国地主乡绅区分我们和他们的方式,通过对自己的神化,把自己和泥腿子区分开来。

    所以如果不是神,都不好意思出门打招呼,就黑崎一护只是贵族的孩子,好在他的职业是死神,勉强能和漩涡鸣人、路飞站在一起,但黑崎一护绝对是最拉胯的一个,既不是神灵转世,也没有继承神灵意志。

    贝尔摩德表示神不神的一点也不自由,她作为一个美帝人,认为就算失去了一切,但只要获得了自由,才算是人。他们区分的方式就是自由,自由是人的基础,没有自由就不是人。

    从古罗马开始,就是有自由是人,有家庭是男人,有选举权是公民。公民都是可以被选举成为执政官的,都是可以决定国家政策的。

    没有自由是奴隶,有自由才是人。自由就是人的第一步,所以贝尔摩德认为‘失去一切,换取自由’这是进步的象征,是迈向人的第一步。至于到底什么是自由,那肯定得由西方人定义,想要被西方认定为人,就要接受他们的意识形态,就要购买价格高昂的自由卷。

    不买?那就不能算人。既然都不是人了,那要杀要剐自然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所以要么花钱购买人的认证,要么被开除人籍,杀你的人抢你的地。总之你的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当然西方也有血统优秀论,这就和神化差不多。当西方对非西方的时候,是出售自由卷的,但如果大家都是人,西方和西方之间如何脱颖而出?那就得看血统了。

    对外,就是人和非人。对内,就是拼血统。

    贝尔摩德看不惯岛国的神化,毕竟她们西方人都没过度神化自己,岛国这小地方竟然有800万鬼神,太过分了。她也是开始同情岛国人了,觉得他们被鬼神压制,没有自由,应该采购自由卷,让美帝大兵来搭救他们。

    她想来想去,并没有造反的思路,反而觉得面对困局,只有美帝大兵才是福音,能带来自由,让岛国的百姓升级成为人。

    杜兰表示贝尔摩德果然是外国人,思路还是很美式的,并没有想到造反,而是想到推销自由。毕竟如果起点是被压迫的奴隶,那最重要的就是从奴隶升级为人,首先就是要自由。对他们而言,有了自由,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

    “一个是强行拔高自己,一个是强行贬低别人,半斤八两。”杜兰表示他们怎么就不明白造反的精髓呢?

    杜兰心想在中原,文明和蛮夷都是人,入华夏者华夏之,入蛮夷者蛮夷之。重要的是行为,行为决定了华夏还是蛮夷,这点从周朝开始就不断在强化。

    因为周朝取代殷商之后,其实地位挺尴尬的,殷商遗民还有很多,不同的部族也是虎视眈眈。当时周是和其他部族联合一起攻击殷商,结果商纣王死了,但殷商势力却依旧很强大。如何在敌人和盟友之间做大做强,是周人需要面对的问题。

    到底如何把大家都变成周人?这就是周朝统治者必须回答的。周文王写了《易经》,周公做了周礼。

    易就是变化,就是强调华夏和蛮夷之间的变化。而周礼就是变化的标准,遵守周礼就是华夏,不遵守就是蛮夷。

    周礼从衣服、祭祀、婚丧嫁娶等等行为进行规定。敌人如果遵守,敌人就是周人。盟友如果遵守,盟友也是周人。蛮夷如果遵守,蛮夷也是周人。

    这点有些像宗教,但宗教需要信神,然后遵守戒律。而周礼并不需要相信什么神,只需要遵守礼制就行。

    中原从这里开始,行为就成为了区分我们和他们的主要方法。《易经》的思想基本没有变化过,但周礼这套行为标准是一直在改变的。

    孔子提出克己复礼,就说明在他的时代,周礼已经不行了。但孔子虽然强调行为的标准,但并没有提出一个新的标准取代周礼,只是呼吁大家恢复周礼,那肯定是不行的。

    到了孟子的时代,提出了法先王的标准,也就是说周礼是不行了,大家应该向上古圣贤学习,以圣贤的行为作为新的标准。

    荀子提出了重新制定礼仪,用君子来提出新的礼仪。可惜想要找到一个天下人都信服的君子,实在太难了。

    法家提出了以法律为标准,君子重制礼制根本不靠谱,还是靠国家法律吧。

    墨家提出了非爱兼攻等等一套空想标准,理想很好,实践很难。

    道家表示既然人定的标准都不行,那就道法自然吧,尽可能地减少人为的痕迹,以自然作为标准,向自然学习。

    之后的朝代更迭,易经的思想一致没有改变,但华夏的标准一直都是变化的。大家都在努力让自己的势力能容纳更多的人口,所以行为标准一直在更新。从法先王到最后的推动生产力的三千年里,中原一直认为敌人、盟友、蛮夷都是人,但只有行为上符合中原的标准,那才是自己人。

    而现在自己人的行为标准就是推动生产力造福百姓。至于推动生产力的人愿不愿意和中原合作,这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小小的日都岛,就是岛国的缩影。在这个土地有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