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最后的黔国公1(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沐氏家族一直继承黔国公的爵位,历经十世十三代。

    第一世第一代黔国公就是沐晟,我们之前已经提到过了。

    第二世第二代黔国公沐斌(1397 年-1450 年):字文辉,一开始的名字叫沐俨,字可观。他是黔宁昭靖王沐英的孙子,沐晟的儿子。

    沐斌在明正统五年(1440 年)的时候继承了黔国公爵位,但当时由他的叔父沐昂代替他镇守。正统十年(1445 年),沐昂去世后,沐斌才正式接手镇守的职务。

    就在这个时候,缅甸宣慰卜剌浪抓住了麓川思任发,并用他来要挟索要土地,而且担心思任发的儿子思机发埋伏邀请他们,就把思任发藏匿起来,没有交给明朝官府。沐斌率领军队逼近他们,迫使他们用盒子装着思任发的首级送来,并且将思任发的妻子和儿女都押送过来献给朝廷。

    正统十二年(1447 年),思机发占据孟养造成祸患,沐斌跟随靖远伯王骥等人率领各路兵马讨伐平定。正统十四年(1449 年),贵州苗族和水西彝族围攻毕节等卫所,沐斌派遣士兵前往救援,用祸福大义去开导他们,最终事件得以平息。

    到了景泰元年(1450 年),沐斌去世,享年五十四岁。

    第三世第三代黔国公沐琮(公元 1450 年 - 1496 年 ),字廷芳,别号益庵,还有一个名号叫东山居士。他是沐斌的儿子。

    在景泰元年(1450 年)时,沐斌离世,那时沐琮刚刚诞生十个月。于是便由他的堂兄沐璘代为镇守。后来沐璘逝世,沐琮依旧年幼,就由沐璘的弟弟沐瓒继续代替他镇守。

    到了成化元年(1465 年),年仅十六岁的沐琮继承了爵位,成为第三代黔国公。两年之后,他被授予征南将军印,回到云南镇守。由于战功卓着,他不断得到加封,最终累迁至太子太傅。

    弘治九年(1496 年),沐琮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七岁。他死后追赠太师,谥号为“武僖”。

    沐琮在云南镇守了三十多年,理政以把握大局为重,宽松却不失法度。他十分关注屯田和水利事务,尊重学官。他多次平定了少数民族的叛乱,为维护滇黔地区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他擅长书写草书,对乐府诗歌也很精通,所创作的诗歌绚丽多彩、值得欣赏。

    第四世第四代黔国公沐昆,出生于公元 1482 年,其名中的“昆”代表着他如同昆仑山脉般高大巍峨,而“元中”则寓意着他秉持中正之道。号玉冈,显示出他如玉石般高洁,同时也有如山冈般稳重的气质。

    沐昆乃是黔宁王沐英的五世孙,定边伯沐昂的玄孙。起初,他承袭了锦衣指挥佥事一职,但后来被叔祖、黔国公沐琮收养。在明孝宗弘治十年(1497 年)时,沐琮离世,沐昆得以袭封黔国公,并佩戴征南将军印,肩负起镇守云南的重任。

    沐昆性格沉稳,喜怒哀乐皆不轻易表露于外。他在滇地任职长达二十二年之久,期间,他成功剿灭了龟山和竹箐两地的叛军;紧接着,他又连续平定了普安州、师宗州以及安南长官司的动乱。这些功绩使得滇南地区的局势得以稳定,人民生活安宁。由于他的卓越战功,沐昆累次加官至太子太傅。

    然而,命运无常,正德十四年(1519 年),沐昆与世长辞,享年三十八岁。朝廷追赠他太师的荣衔,并赐予谥号“庄襄”,以表彰他一生的功绩与忠诚。

    第五世第五代黔国公沐绍勋,大约出生于公元 1504 年,逝世于 1536 年。他字世承(也有记作世臣的说法),别号五山。作为黔宁王沐英的六世孙、定边伯沐昂的五世孙以及黔国公沐昆的儿子,正德十六年(即 1521 年),时年仅有十八岁的沐绍勋继承了黔国公的爵位,并佩戴征南将军印,负责镇守云南地区。他勇猛且谋略过人,在作战时常常能够取得胜利。

    到了嘉靖七年(1528 年),沐绍勋率领军队平定了寻甸和武定土司的叛乱。在这场战斗中,他不仅擒获并斩杀了数千名敌人,还迫使两万多人投降,凭借这一功绩被加封太子太傅的官职。此外,他还派遣使者前往西南各蛮族进行劝谕,并向朝廷陈述处理相关事务的意见,成功地稳定了滇黔一带的局势。

    嘉靖十四年(1535 年),沐绍勋成功调解了云南永宁府土司与四川盐井卫土司之间的纠纷。

    然而,不幸的是,嘉靖十五年(1536 年),沐绍勋与世长辞,他一共袭任黔国公职位长达十五年之久,但却在年仅三十三岁的时候就离开了人世。死后,他获得了太师的追赠,并被赐予“敏靖”的谥号。

    第六世第六代黔国公沐朝辅(约 1527 年-1547 年):他是黔敏靖公沐绍勋的儿子。在嘉靖十五年(1536 年)时,继承了黔国公的爵位。之后又被加封为太子太保。然而不幸的是,嘉靖二十六年(1547 年)他便离世了,朝廷追赠他太保一职,并赐予谥号\"恭僖\"。

    第七世第七代黔国公沐融(1544 年-1549 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