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脱胎换骨的大西军(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们善于利用当地资源和人才的智慧。其次,大西军实行了\"观政选官\"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全省生员中的佼佼者,录用了32名成绩优异者。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体现了他们对知识和能力的重视。

    此外,孙可望自称为\"国主\",建立了一个新的年号\"兴朝\",并设置了六卿等官职。他还将张献忠尊称为\"老万岁\",建造太庙进行祭祀,表明大西军对张献忠的敬重和纪念。这些举措有助于稳定大西军内部的秩序和团结。同时,大西军也在贵州等地重建了一些地方行政机构,派遣官员管理各级政府和军事单位。

    这样一来,大西军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统治体系,与永历小朝廷形成了分庭抗礼之势。在治理方面,大西军注重整顿吏治,设立了\"登闻鼓\",允许地方头人随时击鼓反映问题。这一举措有效地防止了官员贪污受贿和民众遭受盗贼掠夺的现象,使得社会治安得到改善。可以说,大西军在有效控制的地区内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了显着成效,其吏治状况较明代有明显的好转。

    第四,大西军在云贵地区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他们派遣官员清查丈量思州、石阡、黄平、施秉、清江等地的内外屯田,并征收租金。在云南,大西军派人勘察田地的产量,然后与百姓平均分配。同时,废除了官员举人免税的规定,人丁不论贫富,全部征税。

    此外,大西军还招安逃亡在外的百姓回家恢复家业,如果有不足之处,则借给他们耕牛和种子,因此居民纷纷归来。

    大西军还将靠近省会的田地和盐井的利益,从原来的官民对半分收改为四六分收。并且在省城以及下关设立了 18 座炼铜炉,铸造\"兴朝通宝\"钱,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一律通用。

    大西军还组织各地的工匠,设立什造局四处,修理制造武器。同时鼓励民间开采矿产,兴修水利,委派官员管理盐税和矿务。

    在大西军能够有效控制的地方,清除了地主武装和盗贼的骚扰,严格执行保甲制度,稳定了社会秩序。这些措施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复苏和社会的稳定,为大西军在西南地区的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一段时期的苦心经营后,云南和贵州成为了大西军坚实稳固的根据地。在这个过程中,张献忠的四个养子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孙可望年龄最大,且有一定文化知识,地位最高,尤其受到张献忠的信任和依靠,其威望仅次于张献忠。在张献忠牺牲后,他们继续转战云南和贵州地区。自然而然地,孙可望成为了大西军的首要领袖,这一点毫无争议。】

    *****

    “四王共治此点着实与朕所设之四大贝勒共议朝政的举措颇为相似啊!”努尔哈赤于天幕之上由衷地赞叹道。

    提及此事,他心中对于后续该体制遭致破坏一事,显然依旧耿耿于怀、难以释怀。然而,恰似明太祖朱元璋一般,他亦深深明白,当自己在世之时,诸事皆可依凭自身意愿行事;可一旦身故归西,那便无法掌控局面了。

    想及此处,努尔哈赤不禁长叹一声,脸上流露出一丝无奈之色。毕竟,王朝更迭、权力交替,其中变数实难预料。纵有雄才大略如他者,面对生死无常和历史洪流,亦只能徒叹奈何。

    ******

    【而大西军的第二位领袖却是在激烈战斗中崭露头角的李定国。

    在那动荡不安的年代里,李定国诞生于陕西延安的一个贫苦农家。他出生在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六月十一日。这个普通的孩子却注定要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崇祯三年(1630年),年仅十岁的李定国毅然投身张献忠的起义军。那时的他或许还带着几分稚嫩,但眼中闪烁着坚定与勇气。张献忠一眼便看中了这个与众不同的少年,将他收为养子,并改名为张定国。从此,李定国开始了他波澜壮阔的人生旅程。

    张献忠共有四位养子,其中老大是孙可望,而李定国紧随其后。此外,还有老三刘文秀和老四艾能奇。他们四人一同并肩作战,成为张献忠麾下的得力干将。

    崇祯十四年(1641年)二月,李定国展现出了过人的智谋与果敢。他巧妙地伪装成明军差官,带领二十匹轻骑趁着夜色迅速抵达襄阳城下。这座坚固的城池在他的奇袭下被一举攻破,城中的明军毫无防备。此次战役不仅让农民军大获全胜,更重要的是,明督师大学士杨嗣昌储存的十余万军资全部落入了农民军手中。这一战,让李定国声名鹊起,也为他日后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西国大顺元年(即清朝顺治元年,公元 1644 年)那寒冷的十一月,张献忠意气风发地在成都这片广袤大地之上,正式宣告了大西政权的诞生。在这个崭新的历史节点上,无数英雄豪杰崭露头角,其中尤以李定国最为引人注目。

    李定国,这位年轻的将领凭借着其卓越非凡的战功,被张献忠册封为安西王,并肩负起监管整整十六座军营的重任。要知道,此时的李定国年仅二十四岁,但他已然展现出了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