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由败转胜郑成功(3/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一拒招降:

    自海澄战役结束之后,清朝与郑氏双方于东南沿海地区陷入了僵持不下的局势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郑成功所率领的军队日益强大,战斗力愈发惊人。这使得清朝廷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威胁。

    在此形势之下,清廷无奈地再次启用了招降这一招数。清顺治十年,也就是永历七年的五月份,清军接连遭受两次重大挫败。顺治皇帝不得不颁布诏书,册封郑成功为“海澄公”,试图以此来笼络他。然而,到了十一月份,顺治帝进一步作出承诺,表示愿意划拨一个府——泉州府给郑成功,用于安置其麾下的兵马将领,并期望能够招安郑成功的部队。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郑成功坚决不肯接受这样的招安条件。一方面,他有着自己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志向;另一方面,此前已有郑芝龙被招安却未能善待的先例在前。正因如此,不仅郑成功本人对清廷的招安不屑一顾,就连他手下的将士们也都没有丝毫投降之意。他们深知一旦放下武器归顺清廷,未来的命运恐怕难以预测,不如继续跟随郑成功奋勇作战,为实现心中的理想而拼搏到底。

    再拒清廷招降:

    而就在这个时候,张名振北伐南京失利的消息也传至北京城,虽然张名振的北伐失败,但仍然令清廷朝野震动。永历八年二月,焦头烂额的清廷不得不再次派遣使者前往与郑成功议和,并郑重承诺将兴化、泉州、漳州、潮州四座繁华的府城划归给他管辖。

    八月,清风徐徐,碧空如洗。就在这样一个宜人的时节里,清廷顺治帝再度派遣使者前来劝降郑成功。而此次使团阵容之强大令人瞩目,其中竟然包括郑成功的亲兄弟郑渡和郑荫。

    面对清廷的招安之意,郑成功依旧不为所动。他以父亲郑芝龙一直被囚禁于北京城为由,义正言辞地回应道:“我一日未受诏,父一日在朝荣耀!”这句话犹如一道惊雷,清晰地表明了他的立场。

    在郑成功及其部下看来,郑成功深知,此时的妥协意味着对民族大义的背叛,唯有抗争到底,方有可能迎来胜利的曙光,拯救万千百姓于水火之中。他的决心如同钢铁一般坚硬,不可动摇。

    更何况清廷此前已然违背约定,将其父亲郑芝龙软禁在了北京。如今若自己投降,不仅自身难保,恐怕整个家族都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因此,他再次果断地回绝了清朝提出的优厚条件,坚定不移地继续高举抗清大旗。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