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隋二世(1/2)
一盏茶后。
“小子,听明白了没有?”
“听明白了,怎么就是,感觉这么的不真实?”
“不真实?刚才你爹揍你的时候疼不?不疼我再揍你一顿。”
“别别。”
“走,跟我去见我父皇,还有刘皇妃,呸,还有我刘叔。”
鼻青脸肿的杨广来到始皇跟刘邦近前后,直接跪了下去。
“后世杨广,见过始皇,见过汉高祖。”
“起来吧。”
“谢始皇。”
“那个,不知汉武帝,可在?”
起身后的杨广问道。
“阿彻,你小迷弟来了。”
王莽转头笑着对刘彻说道。
“啊?”
“啊什么啊,杨广啊,那位便是汉武帝刘彻。”
“后世杨广,见过汉武帝。”
对着刘彻,杨广又是倒头便跪。
“起来起来,有话起来说。”
“谢过汉武帝。”
杨广看向刘彻的眼神中,很是崇拜。
“杨广啊,你要是有什么事找刘彻的话,一会再说吧。”
“现在,说说你当上皇帝后,都做了些什么。”
“是。”
正了正衣襟,杨广开始说起来。
“我即位以后,征讨吐谷浑、征讨契丹、征讨琉球、三征高句丽。”
说到三征高句丽的时候,杨广还伸出三根手指。
“是征讨了高句丽三次,关键是特么的没打下来,劳民伤财。”
王莽小声嘀咕了一句。
“我,改革官制,增设殿内省,掌诸供奉之事。增设谒者、司隶二台。”
“我重新修订律法,对比较严酷的律法进行了改革,取名《大业律》。”
“我为完成我爹的遗愿,为了加强南北联系、加强对政治经济的控制、削弱北方士族的影响、方便粮草运输,故迁都洛阳。”
听到这里的时候,杨坚愣了一下。
“你真迁都洛阳了?”
“是的爹。”
“为了加强对南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为了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促进经济的发展;为了削弱门阀世族的影响;为了解决军需供应。”
“故此,我不惜劳民伤财,开建京杭大运河。”
“我在位时期,大隋百姓生活富裕,我大隋的粮仓,都是满的。”
“我施行科举制,秀才试方略、进士试时务策、明经试经术。”
“我下令建藏书库。”
“命人编写《长洲玉镜》四百卷,《区域图志》一千二百卷。”
“我下诏诸郡绘制各地风俗物产地图,编撰《诸郡物产土俗记》131卷、《区域图志》129卷、《诸州图经集》100卷。”
“我命人访求遗散的图书,并加以保护。”
“我尊崇儒教,下令兴办学校。”
“我曾下令制作‘自动化’书库、建造可移动建筑、建造军事堡垒,制作报警器、制作木偶机关。”
“我在位时,万邦来朝。各藩属国奉我大隋为宗主国,定期朝贡。如新罗、倭国、赤土国。”
“始皇,汉武帝,后世说完了。”
嗤笑一声,王莽道“杨广,你就光捡着好的说呗?”
“你那些不好的事,你在位后期所作所为,都不说了呗?”
王莽的几句话,让杨广顿时尴尬了起来。
“你那粮仓建的确实好,确实不错。直接便宜了大唐。”
“大唐?”一旁的杨坚听到这句话后就是一愣,不明白王莽说的大唐是什么意思,怎么粮仓还便宜了大唐。
“杨广,你在位期间,施行了有效的粮食储存与管理的措施。”
“相当于50个足球场的回洛仓,储存了差不多3.5亿斤的粮食。”
“含嘉仓,储存了差不多2.5亿斤的粮食。”
“但是在你后期,中原一带发生了洪涝灾害,你为何不下令开仓放粮?”
“开仓放粮?我又怎会没有开仓放粮。只是……”
“只是什么?实话实说,隐瞒是没有用的。”
低下头,叹了一口气,杨广道:“只是,实际上各地的粮仓被各个门阀势力所把持了,我就算下了旨,实际上是否放粮赈灾,已经不是我能掌控的了。”
摇了摇头,王莽看向了始皇。
“政哥,先让系统说吧。”
“系统,开始吧。”
王莽跟始皇的这个操作,让杨广愣住了。
——什么意思?
【隋炀帝杨广,公元569年-公元618年,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嫡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
“嗯,隋二世。”
王莽小声的嘀咕了一句。
【杨广天性聪敏,容貌英俊,文采出众
“小子,听明白了没有?”
“听明白了,怎么就是,感觉这么的不真实?”
“不真实?刚才你爹揍你的时候疼不?不疼我再揍你一顿。”
“别别。”
“走,跟我去见我父皇,还有刘皇妃,呸,还有我刘叔。”
鼻青脸肿的杨广来到始皇跟刘邦近前后,直接跪了下去。
“后世杨广,见过始皇,见过汉高祖。”
“起来吧。”
“谢始皇。”
“那个,不知汉武帝,可在?”
起身后的杨广问道。
“阿彻,你小迷弟来了。”
王莽转头笑着对刘彻说道。
“啊?”
“啊什么啊,杨广啊,那位便是汉武帝刘彻。”
“后世杨广,见过汉武帝。”
对着刘彻,杨广又是倒头便跪。
“起来起来,有话起来说。”
“谢过汉武帝。”
杨广看向刘彻的眼神中,很是崇拜。
“杨广啊,你要是有什么事找刘彻的话,一会再说吧。”
“现在,说说你当上皇帝后,都做了些什么。”
“是。”
正了正衣襟,杨广开始说起来。
“我即位以后,征讨吐谷浑、征讨契丹、征讨琉球、三征高句丽。”
说到三征高句丽的时候,杨广还伸出三根手指。
“是征讨了高句丽三次,关键是特么的没打下来,劳民伤财。”
王莽小声嘀咕了一句。
“我,改革官制,增设殿内省,掌诸供奉之事。增设谒者、司隶二台。”
“我重新修订律法,对比较严酷的律法进行了改革,取名《大业律》。”
“我为完成我爹的遗愿,为了加强南北联系、加强对政治经济的控制、削弱北方士族的影响、方便粮草运输,故迁都洛阳。”
听到这里的时候,杨坚愣了一下。
“你真迁都洛阳了?”
“是的爹。”
“为了加强对南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为了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促进经济的发展;为了削弱门阀世族的影响;为了解决军需供应。”
“故此,我不惜劳民伤财,开建京杭大运河。”
“我在位时期,大隋百姓生活富裕,我大隋的粮仓,都是满的。”
“我施行科举制,秀才试方略、进士试时务策、明经试经术。”
“我下令建藏书库。”
“命人编写《长洲玉镜》四百卷,《区域图志》一千二百卷。”
“我下诏诸郡绘制各地风俗物产地图,编撰《诸郡物产土俗记》131卷、《区域图志》129卷、《诸州图经集》100卷。”
“我命人访求遗散的图书,并加以保护。”
“我尊崇儒教,下令兴办学校。”
“我曾下令制作‘自动化’书库、建造可移动建筑、建造军事堡垒,制作报警器、制作木偶机关。”
“我在位时,万邦来朝。各藩属国奉我大隋为宗主国,定期朝贡。如新罗、倭国、赤土国。”
“始皇,汉武帝,后世说完了。”
嗤笑一声,王莽道“杨广,你就光捡着好的说呗?”
“你那些不好的事,你在位后期所作所为,都不说了呗?”
王莽的几句话,让杨广顿时尴尬了起来。
“你那粮仓建的确实好,确实不错。直接便宜了大唐。”
“大唐?”一旁的杨坚听到这句话后就是一愣,不明白王莽说的大唐是什么意思,怎么粮仓还便宜了大唐。
“杨广,你在位期间,施行了有效的粮食储存与管理的措施。”
“相当于50个足球场的回洛仓,储存了差不多3.5亿斤的粮食。”
“含嘉仓,储存了差不多2.5亿斤的粮食。”
“但是在你后期,中原一带发生了洪涝灾害,你为何不下令开仓放粮?”
“开仓放粮?我又怎会没有开仓放粮。只是……”
“只是什么?实话实说,隐瞒是没有用的。”
低下头,叹了一口气,杨广道:“只是,实际上各地的粮仓被各个门阀势力所把持了,我就算下了旨,实际上是否放粮赈灾,已经不是我能掌控的了。”
摇了摇头,王莽看向了始皇。
“政哥,先让系统说吧。”
“系统,开始吧。”
王莽跟始皇的这个操作,让杨广愣住了。
——什么意思?
【隋炀帝杨广,公元569年-公元618年,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嫡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
“嗯,隋二世。”
王莽小声的嘀咕了一句。
【杨广天性聪敏,容貌英俊,文采出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