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魂遇知己忘生死 《叶生》(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叶生》

    淮阳有个姓叶的读书人,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他的文章词赋,在当时无人能比,但命运不佳,科举考试很不顺利。

    当时,关东的丁乘鹤来到淮阳担任县令,他看到了叶生的文章,大为赞赏,于是召见叶生与他交谈,对他非常满意。

    丁县令让叶生住在官署中,供给他灯火,还经常给他钱和粮食来照顾他的家人。

    正逢科试,丁县令向学使大力推荐叶生,叶生终于考中了第一名。

    丁县令对叶生的期望更加殷切,科举考试后,他索要叶生的试卷阅读,拍案叫绝,大加称赞。

    但令人遗憾的是,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尽管文章写得再好,却总是得不到命运的眷顾。到了放榜的时候,叶生依然名落孙山。

    叶生沮丧地回到家,深感辜负了丁县令的知遇之恩,他形容枯槁,精神恍惚,如同木偶一般。

    丁县令听闻后,召见叶生并安慰他。

    叶生泪流满面,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丁县令非常同情他,约定等自己任期满了,一起进京,带他一同北上。

    叶生非常感激,辞别丁县令后,闭门不出。

    没过多久,叶生病倒了。

    丁县令不断派人问候,送来各种药物,但叶生的病情却毫无起色。

    这时,丁县令因为得罪了上司,被免去了官职,准备离开淮阳。

    他写信给叶生,信中写道:

    “我即将东归,之所以迟迟没有动身,是因为等待你。”

    “你如果能早点来,我就可以早点出发了。”

    这封信被送到了叶生的病榻前。

    叶生拿着信泪流满面,他托人告诉丁县令:

    “我的病情严重,难以迅速康复,请县令先动身吧。”

    使者返回禀报丁县令。

    丁县令不忍心抛下叶生独自离开,于是决定慢慢等待他。

    过了几天,守门的人忽然通报叶生到了。

    丁县令非常高兴,亲自出门迎接并询问他的病情。

    叶生说:

    “我因为生病,让您久等了,内心非常不安。”

    “现在我的病情已经好转,可以跟随您一起上路了。”

    丁县令整理行装,准备出发。

    他们抵达京城后,丁县令让自己的儿子拜叶生为师,日夜与他在一起学习。

    丁县令的儿子名叫再昌,当时只有十六岁,还不能写文章。

    但他非常聪明,凡是学过的文章,两三遍就能记住,从不遗忘。

    在叶生的教导下,他很快就能提笔成文。

    再加上丁县令的鼎力支持,再昌终于考入了县学。

    叶生把自己生平所拟的科举考试文章全部拿出来教授再昌。

    考试时,七道题目都没有遗漏,最终再昌考中了第二名。

    有一天,丁县令对叶生说:

    “你的才华和学问通过再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使他成名。”

    “但你自己却长期被埋没,这怎么行呢?”

    叶生说:

    “这大概是命中注定吧。我借再昌的福分来抒发自己的才华和学问,让天下人知道我一生的沦落并非因为缺乏才华和学问,而是命运的安排。”

    “我已经很满足了。况且读书人只要有一个知己就足够了,何必非要追求功名利禄呢?”

    丁县令担心叶生长期客居在外会耽误科举考试,于是劝他回家乡省亲。

    叶生虽然有些不情愿,但也不好意思勉强。

    丁县令嘱咐再昌到京城后为叶生谋取官职。

    再昌又考中了进士,被授予部中主政的官职。

    他带着叶生赴任,与他共同生活。过了一年,叶生参加北闱考试,竟然考中了举人。

    当时,再昌被派到南河负责某项事务。

    他对叶生说:

    “这次去的地方离你的家乡不远。你如今已经功成名就,衣锦还乡一定很高兴。”

    叶生也很高兴。

    他们选了个吉日出发,抵达淮阳地界时,再昌让仆人骑马送叶生回家。

    叶生看到家中门户萧条,心中非常悲伤。

    他徘徊到庭院中,看到妻子拿着簸箕出来,一见到他,就扔下簸箕惊恐地逃走了。

    叶生凄凉地说:

    “我现在已经是举人了!三四年没见面,你怎么一下子就认不出我来了呢?”

    妻子远远地对他说:

    “你已经死了很久了,还说什么举人?”

    “我之所以一直把你的灵柩留在家中,是因为家里贫穷,孩子还小。”

    “现在孩子已经长大了,我们准备安葬你,你不要吓唬活人了。”

    叶生听到这些话,心中怅然若失,非常沮丧。

    他徘徊着进入屋内,看到灵柩摆放得整整齐齐,不禁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