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章 云南之变(三)(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命令手下加快脚步,趁着夜色迅速进入通道,士兵们鱼贯而入。

    随后高林茂发现有一小段路适合伏击,因此他当即下令军士在此地埋伏,同时安排一部分兵力接管杨武的防守,以防不测,待一切布置妥当之后,只等粮队经过,便是收网之时。

    这一等就等了大半天,高林茂不自然不敢生火造饭,伏兵只敢吃些生食,就在军士们吃完后不久,远处传来马蹄踩在石子的声音,高林茂急令全军噤声。

    随着马蹄声越来越密集,高林茂瞄眼望去,只见粮队果然如约到来。

    当粮队踏入伏兵的攻击范围后,高林茂一声令下,伏兵四起,喊杀声震天。

    吴军士卒见埋伏成功,士气立时大振,宛如猛虎下山,瞬间冲进了粮队中,而运粮的李定国士兵,全是二线士兵,面对突袭之敌,当场惊慌失措,几乎没有任何抵抗之力。

    战斗时间比想象中用的更为短暂,且几乎是一边倒的厮杀,运粮兵死伤不足两成,余者大部弃械归降,整个过程干净利落,高林茂高兴的说道:“这一仗打的畅快啊!”

    虽然高林茂也知道这一仗换个傻子来也能打的赢,但不妨碍自己将来的功劳册上添上这么一场功绩。

    随着粮道被成功截断的消息传到吴三桂的耳中,吴三桂大喜,其急令夏国相率军绕道,准备断绝李定国的后路。而吴三桂自己,则带领主力部队准备对李定国发起全线进攻。

    而在李定国军中。

    粮道被断,李定国如遭雷击,眉间满是忧虑之色。

    此时,中军帐内,李定国环视左右,所见者皆是焦虑之色,空气中都弥漫着诸将不安的气息。

    良久,李定国有些沙哑的说道:“军粮乃兵家之根本,吴贼截我粮道,余粮仅八日之数,军势至此,实因祸起萧墙,内忧所至。倘若粮竭,军心涣散,何以对阵贼敌?”

    话音刚落,众将皆默然,气氛压抑至极。片刻,靳统武站了出来,抱拳道:“殿下,军粮被袭,且以昆明调粮之速,恐怕等大军粮尽,也未必能够再次运来,依末将之见,不如速退至昆明,倚城而守。”

    这时一旁的金维新也劝道:“殿下,靳将军之言,颇为在理,当趁军中尚有军粮时,退至昆明,否则,一旦粮尽,便有百万大军,也将立时消散!”

    金维新见李定国久久不言,又低声道:“且如今吴三桂后方受周王兵威所迫,且粤地尚有镇南王,我军尚有援兵可求,殿下,当速决!”

    李定国闻语闭目凝思,复又睁眼,道:“吴贼狡诈,料其必趁势进军,且吴贼可不动声色而出奇兵,入回龙道袭我军之粮,必是杨武此人降贼,一旦杨武降贼,则吴贼便能绕至我军后翼。”

    说到这李定国眼中闪过一丝坚毅,沉声道:“即便吴贼真断吾后路,然吾军士卒身经百战,皆勇悍之士,何惧一战!”

    于是,李定国下令全军整备,转向昆明方向。

    永历四年,十月,初九。

    吴三桂命夏国相率两千精骑,过回龙道,往东南方向绕行二十里外,沿河谷隐蔽行军,绕至李军后翼,欲封堵其归路。

    察觉李定国的动向,吴三桂不敢耽误,立即召集麾下众将,于中军大帐内紧急商讨对策。

    吴三桂语气急促的说道:“李定国似有撤军之意,正率大军南移,夏国相业已奉命,率两千精骑沿河谷行军,欲截其后路。然而,若不能牵制住李定国主力,恐怕夏国相无法及时堵住李定国。”

    这时,一旁的高林茂建议道:“王爷,依卑职愚见,现在李定国所部粮草都不够十天,何必速求决战,不如拖住李定国,等他粮尽,部众自溃,岂不美哉!”

    胡国柱立即驳道:“王爷,如今李定国本就因粮草截断而人心不安,此时正是当速起大军,以军势压迫其部,当知夜长梦多,王爷,不可久拖啊!”

    吴三桂略一沉思,随后点头道:“国柱之言,甚得本王之心,十天,本王等不了十天的时间!”

    吴三桂当即尽起大军,漫山遍野,一眼望不到头的军队,浩浩荡荡的杀向李军。

    李定国虽急于撤退,但依旧保持高度警惕,不断派出斥候探查周围动静。当他得知吴军大举追来时,立即派靳统武派本部四千余众进行阻拦。

    靳统武是李定国之心腹爱将,他的部下,也是李定国多年的老卒,在这等危急时刻,李定国毫不迟疑的派遣而出。

    两军相遇,恶战立即爆发,吴三桂急于追赶,而其部下也认为对面李定国之部已经是不堪一击,因此,面对靳统武的阻拦,吴军一个小将毫不在意,亲上阵前,率军涌了上去。

    靳统武回望已经离去的李字大旗,随后系上缨帽,手持铁枪,大吼道:“杀贼!”

    靳统武的部下,一片沉寂,所有人都是握紧武器,准备迎接吴军的进攻。

    在这一刻,战场上杀声震天,箭矢如雨,靳统武驻于斜坡处,吴军在下,向上仰攻,刚一交手,高下立判,这支吴军不过是汉中的绿营降兵,而靳统武却是精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