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刘邦三打丰县(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文帝时,文帝刘恒(刘邦的第四子)感念葛婴是忠臣,赐封葛婴的孙子为诸县侯。

    汉时诸县在今山东诸城西南。

    后来葛氏将封地“诸”和“葛”姓合并,改姓氏为“诸葛”。

    再后来诸葛氏族由诸县迁到了阳都,也就是今山东沂南居住。

    三国诸葛亮就是葛婴的后人。

    ……

    说回刘邦借兵一事。

    既然陈胜死了,那么就向新楚王景驹借兵吧。

    有事找大哥,没毛病吧?

    说到这,咱们回顾一下过去。

    陈胜这个大哥从秦二世元年,也就是公元前209年7月发动大泽乡起义。

    到公元前208年12月被车夫庄贾杀害,张楚政权大约持续了一年半的时间。

    陈胜为何失败呢?

    司马迁总结了一下,大致有如下几点:

    第一、内部矛盾激化。随着反秦斗争的深入,陈胜领导集团出现了争权夺利现象。

    比如被秦始皇灭掉的六国贵族们,纷纷站出来抢地盘,造成张楚政权一盘散沙。

    被秦始皇灭掉的六国贵族们,趁天下大乱纷纷扶立自己心目中的人选复国。

    六国最早复国的自然是楚国,第一个楚王是襄疆。

    陈胜做了第二个楚王。

    然后是赵国,齐国,燕国和魏国复国,唯独韩国复国最漫长也最曲折。

    捎带一提,张良就是韩国人,他为复活韩国东奔西走,想凭一己之力复国,结果到处碰壁。

    陈胜失败的第二条原因是脱离群众骄傲自满。

    比如在陈胜风光时,老乡去投奔,他嫌弃老乡太土,不懂尊贵和卑微,把老乡赶跑了。

    有时候一个人忘了自己吃几碗干饭,势必落得孤家寡人。

    陈胜被章邯的二十万囚徒军围剿时,没有哪路诸侯去救他。

    最终被车夫所杀。

    可以这样认为,陈胜起义取得实惠最多的是六国贵族们,他们完成了复国大业。

    秦始皇打拼成一统江山的局面,再次出现了割据称雄的诸侯国。

    景驹当上新楚王,代表着陈胜,吴广起义画上了句号,属于陈胜、吴广的时代翻了过去。

    揭开了属于项梁、项羽和刘邦的崭新一页。

    谁是楚王我找谁借兵,刘邦踏上了向景驹借兵之路。

    行进到留县(今沛县东南),刘邦遇到了张良。

    由于最初是在留县遇到的张良,称帝后的刘邦封张良为留侯。

    当时张良也要投奔景驹,打算依靠景驹复活韩国。

    张良,字子房,他的出生地有两种说法,一说他是颍川城父人,也就是今河南郏县人。

    一说他是沛郡人,也就是今安徽亳州人。

    出生地有疑问,但其身份很明确,张良出身高贵,其祖上都是韩国的高官。

    张良最恨秦始皇,是秦始皇断送了他的前程,毁了他的锦衣玉食。

    他一直致力复活韩国,期间曾重金雇请大力士沧海君锤杀秦始皇,结果失败,遭到秦始皇的通缉。

    张良一生颇具传奇色彩,比如张良“三纳履”的故事。

    有一天,张良迈步来到了沂水圯(yi)桥头,看到桥上站着一个白胡子老头。

    老头故意把鞋子踢落到桥底,然后让张良把鞋子捡上来。

    张良二话没说,捡上来给老头穿上,还没转身,老头又把鞋子弄掉在桥下。

    再次让张良把鞋子捡上来,张良照办。

    如此反复三次,张良三次为老头捡鞋、穿鞋。

    要换做急脾气人,还不痛扁老头一顿!

    书中暗表,这个老头是秦汉时期的牛人黄石公。

    黄石公让张良三次捡鞋穿鞋,就是考验张良的人品和忍耐性。

    不用说,张良通过了考试,黄石公就把他手中那本《百战奇谋》兵书送给了张良。

    《百战奇谋》也叫《六韬》,传说是周朝丞相姜子牙写的一本兵书战策。

    谁学了书里的内容,谁将天下无敌。

    张良得到天书日夜修读,终于成了一位着名的军事家。

    刘邦在留县遇到张良,是偶然巧遇。

    似乎上天看刘邦总打败仗,于心不忍将张良推荐给了他。

    哈哈,这有点天命论,带有迷信色彩。

    刘、张二人惺惺相惜,一副相见恨晚的样子。

    接下来有点让人恶心,两个大男人行则同乘,卧则同床,彻夜长谈,似乎有说不完的话……

    通过交谈,张良很佩服刘邦,刘邦对张良也很崇拜。

    随后刘邦拜张良为厩将(客将)。

    闲言少叙,刘邦对新楚王景驹表明借兵之意,还算不错,景驹爽快答应。

    先拨给你五千骑兵够不?多谢,足够矣!

    兵贵神速!刘邦带着张良和5000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