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巨鹿之战,项羽成名之战(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邦西进不让项羽去,项羽肯定不满意。

    这下好了,可派项羽去解巨鹿之围。

    熊心盘算好这一切,召集诸侯们开会。

    会上宣布刘邦率军西进攻咸阳。

    项羽、宋义、范增三人带兵去救赵王。

    同时拜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以宋义为主帅兵发巨鹿。

    熊心最后宣布“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意思是说谁先攻破咸阳谁做关中王。

    熊心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激励各路诸侯奋勇争先推翻秦国。

    此时项羽心中虽不满意,转而一想,解赵国之围后,我马上带兵西进也不迟。

    想那刘邦有何本事攻下咸阳?最后还得靠我。

    想到此,项羽心情不再那么郁闷。

    ……

    熊心拜宋义为上将军,显然是为了打压项羽。

    项羽为副,他得听宋义的指挥。

    宋义,项羽,范增一行人,带着5万楚军,汇合燕国和其他的诸侯国的10万联军,一起开赴巨鹿。

    项羽的心思是尽快把赵王救出来,然后率军西进与刘邦争头功。

    秦末关中是指秦朝都城咸阳及周边的地区,包括现在的陕西省中部,渭河平原(关中平原)地区。

    关中在秦末时期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是秦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秦国发源地和统治核心区域。

    此外关中地区还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坚固的防御工事。

    有诸多优势,这也是萧何、范增两位谋士,为何让他们的主人西进,争当关中王的原因所在。

    世间之事,十之八九不如意。

    项羽越是着急赶路,宋义却唱起了反调,不走了。

    话说救赵部队走到安阳(今山东曹县)时,宋义命令部队驻扎了下来,不走了。

    这一停就是一个月,项羽急眼了,去找宋义质问为何驻扎不走?

    宋义翻翻白眼道:“你懂个啥?用脑子想想好不好?我这招叫以逸待劳。

    我就是让赵国和秦国打得两败俱伤,然后楚军再发起进攻。”

    项羽愤怒道:“我们应该和赵军里应外合,夹击秦军,

    如果贻误战机,秦军胜了,士气高涨的时候,咱们能打得过秦军吗?

    况且秦军人多势众,超过我们两倍的兵力,哪有便宜可占?

    如果赵国有把握取胜,他们还请援兵干嘛?

    如果楚军不救赵国,赵国必败,秦军必胜,何谈什么以逸待劳?”

    项羽实战知识不输宋义,直怼得宋义哑口无言。

    宋义觉得丢了面子,恼羞成怒,将项羽逐出大帐。

    下令谁再惑乱军心者定斩不饶。

    驻扎到第40天,宋义依然没有上路的意思。

    项羽再次找到宋义,谁知宋义和他的部下正在喝酒狂欢。

    原来宋义设宴欢送他儿子宋襄去齐国任丞相。

    宋义和齐国使者高陵君显是朋友,他通过高陵君显向齐王贿赂,他的儿子宋襄被推荐做了齐王丞相。

    项羽的怒火实在压抑不住了,到了晚上,他摸进宋义的大帐,一刀砍死了宋义。

    到了天明,项羽说是奉楚王之令,杀了胆小怕死止步不前的宋义。

    事已至此,楚王熊心只好任命项羽为上将军,带联军去救赵王。

    可怜宋义之子宋襄,还没摸到齐国丞相的相印,半路上就被项羽派出的杀手杀了!

    项羽抖擞精神,带着楚军和联军,渡过黄河杀奔巨鹿而去。

    ……

    王离、苏角、涉间三人带20万兵马包围了巨鹿。

    攻了一个多月愣是攻不下来,只好围困巨鹿。

    此时章邯带着20万军队驻扎在了棘原(今平乡西南)。

    章邯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保护王离军队的侧翼,一方面为王离军队提供军粮。

    打仗粮草先行,王离军队每天耗费巨大,从哪儿来?

    还不都是章邯提供的?

    巨鹿之战打了一年,真正交手只有两个月。

    既然不能速战速决,粮食供应是关键。

    为此章邯还派了一支人马,通过修筑土墙形成封闭的通道方便运粮。

    这样一来,供应王离攻城大军的粮食就解决了。

    但是巨鹿城赵王军队的粮食撑不了多长时间。

    如果项羽的部队不能尽快解围,赵王不被打死也得饿死。

    不能再拖延了,项羽带领楚军对王离来了一个反包围。

    这时候的情况是,项羽军队有5万,诸侯联军有10万,总共15万义军,要对付40万秦军。

    双方的兵力相差一半还要多,诸侯联军心里没底,谁都不敢进攻,于是形成了“围而不打”的局面。

    巨鹿城头上的张耳看得清清楚楚。暗道不好,诸侯王们出工不出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