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张良借箸(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刘邦的字。

    刘邦立即命手下去通知“人事部”制作大印,二人继续喝酒直到夜深方散。

    ……

    第二天傍晚,张良向刘邦问安,刘邦正在吃饭,桌上还是那“四菜一汤”。

    “子房,坐下吃点喝点吧。”张良向来不好酒,摆手表示自己刚吃过。

    仆人有眼色,急忙为张良搬来个马扎。

    张良眼光一瞥,发现刘邦办公桌上放着数枚大印,张良好奇问:“汉王,你这是作甚?怎么桌子上放着些许大印?”

    “你是说这些大印吧?由于时间仓促,还没来得及给你说一声,这不你来的正好,咱俩制定一个分封方案吧!”

    “分封?分封什么?”张良一脸茫然。

    随后刘邦把分封六国之后的事说给张良听。

    张良不听则可,一听愤愤问道:“这是哪个该死的谋士出的计策?这不是推汉王入火坑吗?此人该杀不该留!”

    刘邦忙说是郦食其的主意,还把郦食其举例夏商周秦朝的典故讲了一遍。

    张良看到饭桌上有十几双筷子,那时候叫箸子,现在也有地方叫箸子。

    张良急眼了,幸亏发现了问题。他怕刘邦听不明白,拿起箸子,连比带划开始给刘邦讲解该计策是狗屁计策。

    首先张良说:“汤武放伐桀纣,仍封后嗣,乃是能制彼死命,不妨示恩。”

    刘邦一脸茫然,听不懂张良的“之乎者也”。

    张良解释说,商汤放逐夏桀,武王讨伐纣王,不斩草除根,仍封其后人,是因为商汤和武王掌控着桀纣后人的生杀大权,随时能取他们的性命,也能随时撤销封号,请问汉王,你能掌控住六国后人的生死吗?”

    刘邦摇头,说不能。心想我能不能活着走出荥阳还两说,项羽绝了我的粮道,又加紧了进攻,只因此日夜焦虑,这才请教郦食其,结果此计被张良击破,听听他接下来说些什么?

    张良听到刘邦说不能,于是放下一根箸子,表示这是不可分封的第一条理由。

    “汉王,武王入殷,表商容闾,释箕子囚,封比干墓,今日大王能否为此?”张良又酸出了几句。

    刘邦茫然,他不知道这些典故的出处,刘邦该念书的年龄在掏鸟蛋,他咋知道这些典故呢?

    “子房,可否说直白些?”

    张良解释道:“周武王灭了纣王,他对商朝的忠臣和贤人表达了尊重和敬意。比如表彰商容故里闾里。

    商容是纣王手下的忠臣,因犯颜进谏被纣王逼死。箕子和比干都是纣王的叔父,也是因为犯颜进谏,箕子被囚禁,比干被逼剖心而死。

    武王灭商后,释放了箕子,为比干的坟培土,表示出敬意。

    解释完,张良问刘邦能否像武王那样?刘邦摇头,说做不到为范增坟上培土,也做不到为项梁坟上烧纸。

    “此为二不可。”张良说完放了第二根箸子。

    “武王发钜桥粟,散鹿台财,专济贫穷,今日大王能否?”这回刘邦听得明白,是说武王散尽钱财,救济穷人。

    刘邦说我自己现在还发愁无处筹措军粮,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有心无力救助百姓。

    需要解释的是,钜桥是地方名,商朝在钜桥建造了巨大的钜桥粮仓,大致在今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南部的钜桥镇。

    鹿台里面积聚了无数的珍宝财富,也是纣王寻欢作乐的地方。武王灭商后,把这两个地方的粮食和珍宝散尽救济穷人,显然刘邦做不到。

    “此为三不可!”张良放下第三根箸子。

    “武王胜殷归国,偃革为轩,倒载干戈,示不复用,今汉王能做到吗?”张良反问刘邦。

    “偃革为轩”的意思是武王将车上的皮革用刀割下来做了车棚,将战车放倒表示不再有战争,这样做表明武王不再兴起战争,让老百姓好好过日子。

    显然刘邦现在做不到,项羽包围了荥阳,不战斗就只有死路一条。“此为四不可!”张良说完放了第四根箸子。

    刘邦几乎被张良的话震撼住了,分析的入木三分,条条无懈可击。

    “有比较才有鉴别,什么是高人?什么是儒生?什么是迂腐,张良和郦食其形成了鲜明对照。”刘邦暗自思忖。

    张良还有话要说:“休马华山,不复再乘,大王能做的吗?”刘邦摇头。

    “此五不可。”张良放下第五根箸子。

    “放牛桃林,不复再运,大王能做到吗?”刘邦说不能。“此六不可!”

    “天下豪杰,追寻汉王无非是博取功名,得一块土地,如今大王分封六国后人,试问还剩下多少土地分封给手下功臣呢?没有赏赐谁还为大王卖命呢?“此乃第七条不可为!”

    “如今楚强汉弱,项羽气焰嚣张。大王,你能保证分封的六国后人不投降项羽吗?”

    刘邦摇头说“不能”。

    张良道:“既然如此,大王分封这些新诸侯,岂不是为自己增加新的敌人吗?”此乃八不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