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不问苍生问鬼神(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张苍当上丞相,是政绩和出身所决定的,他是高祖手下的功臣。

    出身高贵,他是战国时期纵横家张仪的孙子;赵王张耳的小叔叔,高祖女婿张敖是他的侄孙。

    一朝天子一朝臣,张苍要组织自己的内阁,开始向刘恒吹风,请求皇上可再次起用贾谊。

    贾谊是张苍的学生,当老师的肯定第一时间提拔自己的学生,这没的说。

    虽然贾谊被勋臣们排挤出了权力中心,但一直观察着时局,时刻为皇上着想。

    当济北王刘兴居造反时,贾谊十分焦急,马上给文帝上了一道折子,后人称之为《治安策》。

    《治安策》的主要内容是围绕当时中央与地方诸侯之间、汉庭与北方异族之间,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展开论述。

    贾谊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和补救措施……

    文帝看罢深受启发。

    如今丞相张苍提出要重新起用贾谊,文帝深以为然。

    此时远在长沙国的贾谊,突然看到喜鹊落在他的椅子上,“呱呱呱”对他叫了三声,然后摇摇尾巴飞走了。

    贾谊精通命理和风水学,五行八卦,相生相克无所不知。

    他对宫里仆人说:“哥几个,辛苦各位把我使用的东西收拾一下,我马上要去长安高升了!”

    仆人平时和贾谊没大没小,没见到过贾谊如此一本正经,将信将疑。

    就在贾谊向长沙王告辞回来的功夫,外面看门的士卒通报道:“贾大人,皇上圣旨到!”

    贾谊知道好事来了,急忙整衣去迎。

    见到特使跪下磕头道:“贾长沙来迟,望皇上恕罪。”

    自从贾谊做了长沙王太傅,人们称他为贾长沙或贾太傅。

    古代人们见圣旨如见皇上。

    特使朗声读道:“着令长沙王太傅贾谊,即日回京述职,钦此。”

    “谢主隆恩,微臣不敢耽搁。”

    贾谊收拾东西,跟的特使坐着车去了长安。

    众人送贾谊和特使到郊外,无不佩服贾谊的远见卓识。

    ……

    未央宫:香烟袅绕,管磬丝竹不绝于耳。

    文帝虔诚三叩九拜,他在祭祀山川鬼神。

    文帝心想:“我当代王时,代相是张苍,张苍博览群书,以文采运算见长。

    在他的指点下,我知识点也够丰富的,但是有些鬼神还是搞不明白来源,比如东岳泰山鬼神从哪里来的?”

    文帝也是好奇心重,和鬼神杠上了,非要打破沙锅——问到底。

    正在沉思中,太监来报:“皇上,贾谊进宫了,正在未央宫等待皇上接见。”

    “小李子,去把他领到这里来。”原来文帝要请教贾谊一二。

    “遵命!”

    “三年了,时间过得真快!不知道贾谊有没有长进?”

    文帝自言自语道。

    可不是咋的?贾谊被排挤出权力中心,一晃三年过去了。

    不大一会,贾谊在太监引领下来到了宣室。

    ……

    一般情况下,外人是不能进入宣室的,文帝迫不及待要见到贾谊,破例给了他优待。

    君臣相见彼此感慨万千,“小贾,你还是当初的模样。”

    “皇上,你额头皱纹增多了。”

    礼毕,文帝赐座,二人座位相隔丈余。

    文帝刚才对鬼神来源有些疑问,现在正好向贾谊讨教。

    贾谊看书十分庞杂,无所不会,无所不精。

    文帝有问,贾谊有答~

    只听贾谊说道:“陛下,鬼神之事,虽虚无缥缈,但其背后蕴含的是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

    比如以泰山为例,古人视之为神灵居所,乃天地之交,阴阳之汇,从而赋予其神秘色彩。

    而这种观念的形成,既源于对高山峻岭的崇敬,亦受文化传承和宗教信仰之影响。”

    文帝听得津津有味,追问道:

    “那依爱卿之见,朕应如何对待这些鬼神之说?”

    贾谊微微一笑,答道:

    “陛下,鬼神之说,可信可不信。

    关键在于如何引导百姓,使其明辨是非,不盲从不迷信。

    陛下亦可借此弘扬正道,倡导仁孝礼仪,以教化万民。”

    文帝点头称赞,对贾谊的见识深感敬佩。

    当初君臣二人座位相距丈余,在一问一答过程中,文帝不由自主座位不断向贾谊靠近。

    最后二人座位只剩下尺余……

    君臣二人一直谈到深夜方散。

    后来唐朝诗人李商隐为此做了一首《贾生》的诗: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讽刺了文帝的虚伪,不是发挥贾谊的治国才能,而是请教鬼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