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史上第一个被气死的丞相(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景帝刘启当上了皇帝,第一步就是打造属于自己的团队,刘启肯定要用自己的人。

    晁错曾是他的贴身管家,官称“太子家令”。

    文帝活着时,刘启极力推荐晁错。

    “父皇,晁错是个人才,不妨让他到朝廷里任职。”

    “行吧,我先试试他几斤几两,然后给他一个合适的官职。”

    文帝要考考晁错。

    还好,晁错在文帝面前表现的相当棒。

    他为文帝提了三四份策略,包括边境问题,发展农业生产问题和削弱诸侯势力问题。

    前两项文帝采纳了。

    后一项“削藩”建议,文帝觉得为时尚早,打算等宗亲之间出了“五服”再削藩。

    文帝怕削藩太早逼反刘氏宗亲们~~~

    就在晁错略感失望之时,文帝“挂”了,太子刘启做了皇帝。

    晁错弹冠相庆,他建议刘启加封七个儿子为诸侯王,借此增加皇室的地方力量,形成拱卫长安的局势。

    刘启欣然接受。

    刘启一共有十四个儿子。

    在他继位当皇帝的时候,有七个儿子到了封王的年龄。

    经晁错一提醒,景帝随即封了七个儿子:

    封次子刘德为河间王,封地河间国,都城献县。

    封三子刘阏于为临江王。

    封四子刘余为鲁恭王。

    封五子刘非为江都王。

    封六子刘发为长沙王。

    封七子刘彭祖为赵王。

    ……

    诏令一出,有位孟姓大臣看着加封诏书冷笑了几声。

    “我说老孟,你是不是有病了,看着诏书傻笑个什么劲?”

    众同僚不解。

    “哥几个,看到了吧?皇上要废后了。”老孟悠悠说道。

    “老孟,可别瞎说,皇上刚上任不可能这样做,薄太皇太后可是叮嘱他的。”

    “老哥哥,从皇上封子为王这份诏书,你也能解读出废后这件事。”

    “老孟,你还是别拐弯抹角了,给我们解读一下吧。”

    一位上林尉道。

    “哥几个,你看皇上把成年的儿子都封了个遍,唯独没封庶长子刘荣,这不是摆明要封刘荣为太子吗?”

    老孟得意道。

    “耶!你还别说,真没刘荣的名字!皇上果然有所准备!”

    老孟接口道:

    “假如有一天刘荣做了太子,他的生母,也是景帝宠爱的栗妃,一定会升为皇后。”

    众同僚经老孟一分析,终于明白了景帝的用心所在。

    “皇上肯定是先废后,然后立太子,接着再封后。”

    号称“鬼难拿”的李姓大臣分析道。

    “牛批,咱们在这把皇上分析透了!”

    ——哈哈,天机不可泄露,在老孟解读下,还是泄露了。

    众臣子各做盘算,都想在关键时刻表现一番~~~

    不过现在还是让晁错表现一番吧!他比这些人更牛批。

    话说晁错屁颠屁颠把“削藩”之策呈给了景帝。

    “皇上,只有吾皇是英明神武的!削藩是早晚的事,逃避不是办法!

    皇上!这些诸侯王不吃好草:

    今削之也反!

    不削也反!

    削之,其反急,祸小!

    不削,其反迟,祸大!”

    晁错把自己上书的核心内容,活灵活现表演给景帝。

    “卧靠!爱卿言之有理,这些诸侯王各自为政,不听朝廷的指令,

    如任其发展,恐怕将来更难收拾。”

    景帝和他爹的想法不一样,很赞赏晁错的《削藩》之策。

    “没说的,自己人必须提拔。”随即景帝提拔晁错为内史。

    内史是什么官?你可以理解是皇上的秘书。

    负责为皇上制定诏书,发布命令,提议官员的任免,等等。

    晁错之前是刘启的家臣,刘启做了皇上,他一步登天成了新皇的红人。

    对此晁错很爽!

    不过有人不爽,谁呢?那些跟着先皇干革命的老臣们不爽!

    简直无法接受现实。

    “奶奶滴!老子跟着文帝混的时候,你晁错还在家里务农,如今摇身一变,爬到老子头上了!”

    廷尉张欧看不上晁错。

    理由很简单,张欧心软仁慈,和晁错三观不同。

    另外他认为削藩不可操之过急,认为大多数诸侯王是好的。

    还说削藩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

    外放的官员也反对晁错。

    比如前法院最高院长张释之,他认为晁错激进做法,会引起动乱和社会不稳定。

    出任吴相的袁盎,听到消息后,上书景帝远离晁错,说晁错将把大汉江山葬送……

    要说最恨晁错的人,还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