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斩杀晁错(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袁盎不是做了吴王刘濞的丞相,怎么又成了一介平民?

    事情是这样的:

    由于袁盎太耿直,把朝中大臣都得罪完了。没法再待在朝廷里了。景帝就让他到吴国任丞相。

    晁错力主削藩后,袁盎多次上书,让景帝不要听从晁错的话,说削藩为时尚早……

    为此晁错深恨袁盎。

    后来晁错升任了御史大夫,派人去吴国查袁盎的问题,

    谁还没有点小问题呢?结果查出袁盎曾收了吴王刘濞的钱财。

    委派官员到地方,收入减少,通常都收受诸侯王的见面礼。

    晁错也知道这其中的隐情,依然上书景帝,要治袁盎的受贿罪。

    景帝很欣赏袁盎的才华,网开一面没治他的罪,只是把袁盎削职,这不就成了一介平民。

    袁盎一直写信要面见景帝,景帝认为他现在是一介平民,能有什么事呢?

    没往心里去~~~

    ……

    话说吴王刘濞发布征兵令:“着令吴国上至60岁,下至14岁的男子都要从军。

    从命者赏,违命者斩!”

    没几天的功夫,吴军一下子壮大到了20万之巨。

    按照正常规定,朝廷不允许诸侯王养这么多的兵。

    就在吴王刘濞,厉兵秣马准备起事的时候。

    御史大夫晁错忽生一计,自言自语道:“袁盎啊袁盎,别怪老夫心狠手辣,是你先惹我的!”

    原来晁错想起袁盎曾做过吴国丞相,吴王造反他一定知道,知情不上报,将被视同同谋。

    晁错召开了讨论会,准备上书治袁盎知情不报之罪。

    这时他的秘书提醒晁错,“大人,袁盎做吴国丞相是一年前的事了,现在人家是一介平民,

    时过境迁,袁盎不承认,反而让皇上怀疑咱们故意给袁盎小鞋穿,还是算了吧。”

    众人也说,如今无法追究袁盎的责任,也劝晁错放弃。

    晁错一听大家都反对,加上朝廷平叛马上展开,于是隐忍了下来。

    晁错密谋“搞”袁盎的事,就有人透露给了袁盎。

    “袁哥,小心点。晁错要搞你!”

    袁盎送走了朋友,心中暗道:“晁错啊晁错,我在朝中没和你共过事,为何你要把我赶尽杀绝?

    我特么被你搞成了一介平民,如今你还不放过我。

    你有种,咱们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袁盎为了自保,想起了一个人,此人名叫窦婴,是个人物。

    窦婴是窦太后的堂侄,刘启还是太子时,任太子府上詹事。

    詹事:主要负责皇后和太子的家务事,官不大却有实权。

    袁盎就见到了窦婴,把吴王造反的事往晁错身上推。

    “窦大人,您要为我做主,吴王造反实乃晁错所引起。

    大人,您只需为我引见皇上,吴王造反,我三日可平!”

    窦婴素与晁错不和,一听袁盎有妙计要呈给皇上,自然乐得引见~~~

    任何打击晁错的举动,窦婴都不放过。

    袁盎见到了景帝,当时晁错正在和景帝商讨军粮等事项。

    袁盎听得仔细,站在旁边插言道:“皇上,吴王谋反三日可平,何用筹措那么多的军粮?”

    景帝一听心中一喜。

    “袁盎,你口出此言?莫非有奇计?”

    袁盎趋步走近景帝道:“皇上,我的先生曾对我说,奇计不可泄露给第三人。”

    说着话,袁盎用目光扫了晁错一眼。

    景帝干咳了一声:

    “晁大人,请暂避一时。”

    晁错眨巴眨巴眼,不情愿向过道走廊走去。

    “袁盎,出你口,进我耳,有何妙计说吧。”

    “皇上,吴王造反实乃晁错所逼。

    吴王曾与各诸侯国兄弟写信称,刘家天下我们要拥护,毕竟一笔写不出两个刘来,

    诸侯王们不许外人插手刘家事,刘家的事刘家人做主。

    如今皇上只要斩杀晁错,归还各诸侯国封地,谋反三日可平!”

    袁盎偷眼看皇上,皇上若有所思。

    袁盎继续说道:皇上,大主意还要你拿,我只是提议而已,还望皇上三思而后行!”

    景帝似乎下了很大决心,道:“只要国家安定,我何在乎一个晁错!”

    袁盎脸上闪过一丝冷笑:

    “皇上,决定权在您手上,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啊!!”

    景帝转身拉着袁盎的手道:

    “朕授你太常一职,速去吴国告知刘濞,一切如他所愿,大家还要做兄弟!”

    袁盎领命而去。

    景帝堪称影帝,送走袁盎,他脸不红心不跳,继续和袁盎讨论军中粮食问题。

    ……

    当天夜里,景帝授意丞相陶青,廷尉张欧,以及中尉陈嘉等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