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袁盎被刺身亡!谁干的?(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刘武不想失去机会,时不时回长安活动。

    有一次,他拜见太后道:

    “母后,如今太子位空悬,我哥曾说过,百年之后把皇位交给我,您老还记得吗?”

    窦太后最宠爱小儿子,巴不得让刘武接皇位,她岂能忘记?

    “武儿,过几天我探探你哥的口风,兄终弟及符合殷商朝代的礼仪,你也好好表现一番。”

    与此同时,长公主和王夫人也加紧了活动,她俩联合起来要推举彘儿做太子。

    长公主在当时能量很大,交际广,她早就买通了宫中乐师李延年。

    李延年常去宫里给皇上、太后弹奏“高山流水”的曲子,接触皇上和太后时间比较多。

    长公主让他密切观察皇上、太后的一举一动,

    为了未来的女婿,长公主也是拼了,连弟弟和老妈都监视。

    “~哈哈!人哪有不为己的?”

    有长公主命令,李延年不敢不听话,况且还有钱财可拿,一举两得,何乐不为呢?

    稍后,李延年就把刘武和窦太后,密谋储君之事告诉了长公主。

    长公主一听不敢怠慢,急急忙忙找到景帝:

    “我说大兄弟,可不能让刘武接替太子之位,

    你儿子众多,怎么想起兄终弟及这一出了?”

    景帝解释说,那次自己喝醉了酒,嘴上没把门的,秃噜出来的一句话,弟弟和母后就当真了。

    长公主道:“我看咱娘和刘武是故意的,逼你就范!”

    长公主千叮咛万嘱咐,让景帝立彘儿为太子,还说王夫人母仪天下,有皇后之风范。

    景帝点头称是。

    说实话,景帝不是没想过立谁当太子,这样的大事岂能不放心上?

    他曾在脑子里过了一遍,七个儿子中,还是数彘儿母子最合适。

    拜托!景帝不是14个儿子,咋成7个了?

    “你看栗姬三个儿子被排除,

    后面四个儿子还小,有的刚出生。

    当时彘儿是第十子,也不过刚五岁。前勾后抹,这不就剩七个了吗?

    这七个儿子中,前面的儿子不是纨绔子弟,就是智商有问题,不堪大任!

    难得只有彘儿和王夫人令景帝满意~~~。

    长公主絮絮叨叨,把景帝从回忆中拉了出来。

    景帝叹了一口气,道:“姐,真不知道咱娘这么宠爱刘武?醉话却当真。

    这不三天两头进宫问储君这件事,还把弟弟夸得天花乱坠,什么刘武是平七国之乱的功臣等等,

    咱娘啥意思,谁不知道呢?

    姐,还需要给咱娘转变思想的时间。”

    “你看你,自家的事都做不了主,还当皇上呢!”

    长公主快人快语,景帝也知道她这脾气。

    “不管怎样,你慎重些,早立彘儿为太子少一天争抢。”

    说完,长公主告辞而去。

    ……

    一边是姐姐,一边是母后和弟弟,中间夹着景帝,双方都要景帝表态。

    景帝自有办法,他抛出问题让大臣们讨论。

    众臣皆反对立梁王为储君,尤其是太尉周亚夫激烈反对。

    亚夫为何态度如此坚决呢?

    原来在平定“七国之乱”时,梁王刘武被亚夫推在前面对抗吴楚联军,

    亚夫自有妙计,没有第一时间听从刘武的话,刘武则认为亚夫保存实力,二人遂产生了嫌隙。

    亚夫心想,如果刘武将来当了一国之君,还有我好日子过啊?

    窦婴也提出反对意见:“皇上,高祖去世后,有臣子提议高祖的小弟弟刘交接替皇位,

    你看人家刘交死活不接,为此跑到深山隐居了一段时间,梁王刘武应该学学刘交叔叔的为人。”

    窦婴真敢说话,他直接贬低梁王的人品。

    景帝能说什么呢?只是低头不语。

    其实景帝不用他们说服,她肯定想把皇位交给儿子,只是老太后一时转不过弯来。

    谁能说服太后呢?

    景帝脑子里搜寻着合适人选。

    有了,我咋把他忘了?

    原来景帝想起了袁盎。

    自从平定“七国之乱”后,袁盎做了楚国国相,两年后,因病辞职回了老家。

    景帝心急如焚,传旨“宣袁盎进见。”

    袁盎接旨不敢怠慢,快马加鞭来到了未央宫。

    景帝知道他是儒家弟子,知识渊博,只有他能说服太后。

    于是带袁盎去拜见太后。

    太后看了一眼跪在地上的袁盎,道:“听说你儒家知识丰富,‘殷道亲亲’这句话没毛病吧?”

    太后就是要引出“兄终弟及”这句话。

    “回太后,兄终弟及确实是殷商朝代的继承制度,但是咱们汉朝实行的周礼,

    也就是‘周道尊尊’,执行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