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西南丝绸之路(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未央宫前殿,武帝与群臣正在进行朝议。

    公孙弘是百官之首,他要有所表现,不是有新官上任三把火之说吗?

    公孙弘出班施礼奏道:“皇上,微臣有本要奏。”

    “丞相,有事奏来?”

    “吾皇万岁,‘南夷道’修了五年还多,至今没有完成,

    臣以为,应该对主管官员唐蒙,加以鞭策,督促其早日完成。”

    刘彻翻了翻眼,心说“刚特么把你提上来,就反对我的‘两大工程’!”

    刘彻当上皇帝后,也点了三把火。

    第一把火,让地方官和诸侯国官员推举贤能之人。

    公孙弘、主父偃、张汤,汲黯这些人,都是由地方官推荐上来的。

    第二把火,派唐蒙打通到达南越的“南夷道”。

    这是刘彻经营西南诸国的战略决策。

    第三把火,采纳中大夫主父偃的建议,在汉匈边境设置朔方郡。

    变被动为主动,打击匈奴的嚣张气焰。

    设置朔方郡,是刘彻在北方边境的战略决策。

    此两项战略决策,被刘彻称为“南、北两大工程”。

    公孙弘从经济学角度出发,认为刘彻的这两大工程,劳民伤财,不利于农业生产。

    百姓都被迫出义务工,哪还有时间种地呢?

    刘彻从战略角度考虑,这两项工程是开创世纪之举,尤其是南夷道,刘彻称之为“西南丝绸之路。”

    这两项工程,初期投入确实巨大,不过从长远眼光来看,是富国利民之举。

    刘彻当然不接受公孙弘的建议。

    他看了公孙弘一眼,说道:

    “丞相,唐蒙带领巴蜀百姓,开辟一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道路,披荆斩棘日夜奋战,着急不得。”

    顿了顿,刘彻接着幽默道:

    “丞相,老百姓不是有句话,叫做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吗?难道你忘了?”

    公孙弘的提议直接被刘彻否定了。

    ……

    刘彻口中的“南夷道”真的那么重要吗?

    “南夷道”又被称为“唐蒙道”,也称“西南丝绸之路”。

    它是从巴蜀出发,通过夜郎国,直达西南诸国的一条路。

    唐蒙开辟这条路,始于武帝元光五年。

    这一年,还是番阳县令的唐蒙,奉武帝刘彻的节符出使南越国。

    唐蒙此次出使的目的,是朝廷准备对“西南诸国”用兵。

    这里所说的西南诸国,是指在巴、蜀两郡的外围,大约在今天的四川西部,南部,贵州,云南以及甘肃边境一带,

    分布着许多语言、习俗不同的少数民族,统称为西南夷。

    刘彻要把西南诸国纳入朝廷管辖范围之内,首先要打通道路。

    之前这些西南小国,表面是大汉朝的附属国,实则各自为王,互相攻伐。

    他们觉得离大汉朝山高皇帝远,兵力涉及不到,不把汉朝放在眼里。

    唐蒙是在这种背景下去了南越~~~

    南越国官员夹道欢迎汉使的到来。

    “唐将军不远万里来到这里,带来了大汉朝的福泽,啥也不说了,吃好、喝好、玩好!”

    随即摆下美味佳肴让唐蒙品尝。

    “唐将军,没啥可招待的,略表心意,这些都是我们国内的特色食品,敬请品尝。”

    唐蒙出使南越国的身份是中郎将,是刘彻来时加封的。

    “多谢热情招待,大家一起品尝吧!”

    唐蒙开始了舌尖上的享受。

    他每一道菜都品尝几口,当品尝到一种类似果酱的时候,老唐“吧嗒吧嗒”嘴,意犹未尽赞不绝口。

    “太好吃了,你们酿造这种美味可口的果酱,它叫什么名字?”

    南越官员一脸谄媚道:

    “唐将军,这种食品名叫‘枸酱’,虽然叫酱,实际上是一种保健酒。”

    “是吗?我也觉得嘴里有股曲酒味道。”

    老唐接着问道:“这是你们的国酒吗?”

    没等南越官员说话,老唐接着道:“是不是你们的国王赵佗经常喝这种酒?

    赵佗活了103岁,一定得益此酒吧?”

    “~哈哈……”

    南越官员忙道:“将军,您联想真丰富。

    这种酒在我们这里到处都是,并不是宫廷酒。”

    南越官员突然想起了什么,接着道:

    “将军,这可不是我们的国酒,枸酱是从汉朝运过来的。

    原产地出在四川,所以我们称之为蜀枸酱。”

    唐蒙一愣,马上联想到,肯定还有一条大汉朝不知道能到达南越的路。

    老唐担心南越官员不说实话,故作漫不经心问:“你们是如何把蜀地果酱运到南越的?”

    “我们是从夜郎国转运过来的。”

    唐蒙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