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赵盾弑君:以下犯上,政治黑暗(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战快支撑不住时,甲兵中有一人竟倒戈帮他。此人异常勇猛,赵盾在其帮助和保护下得以脱身。出宫门后赵盾问其姓名,他不愿告知,赵盾也就作罢。赵盾怕晋灵公的人再追来,于是逃出了国都。这位救赵盾的人叫灵辄,他曾受过赵盾的恩惠,此次是为报一饭之恩。

    赵盾出逃后,其族人赵穿在桃园杀了晋灵公。当时赵盾还没出国境,很快便返回国都。而太史董狐写“赵盾弑其君”,赵盾气极,质问董狐,自己有不在场证明,怎能说是他杀的。董狐则回答道:“你是正卿,逃跑没有出国境,回来又不问罪于弑君之人,不是你又是谁?”

    也有说法认为,晋灵公和屠岸贾曾设计在朝会时单独召见赵盾,借赐酒的机会除掉他,以夺回晋国大权。赵盾的侄子赵穿对灵公很不满,认为赵氏一族有功劳,不应被如此对待。于是赵穿面见灵公,假意说赵盾不该阻止国君贪色,应该在全国寻找美女供其享用。灵公便安排屠岸贾去全国搜罗美女,而赵穿则趁屠岸贾不在时,带兵弑杀了晋灵公。

    赵穿弑君时,赵盾正停驻在边境,得知消息后他选择了折返并继续回国执政。这一做法引起一些贵族的愤慨,董狐便是其中之一,他不畏权势,将“赵盾弑其君”记录下来并公之于众。董狐认为,赵盾身为正卿,有两项失职之罪。其一,没能履行劝谏君主的职责,对国君的死负有间接责任;其二,在赵盾逃亡尚未出境时,其身份仍是一国执政,国内发生弑君这样的犯上之举,他难辞其咎。而且赵盾回国后明知谁是凶手却不惩办,刻意袒护赵穿,任由弑君者逍遥法外,只能说明他与弑君者是同谋。赵盾虽对董狐的记载不服,但也无言以对。

    三、事件影响

    1. 对晋国的影响

    政治方面:赵盾弑君后,晋国国内的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赵盾虽然掌握着国家的大权,但他也面临着来自各方的压力和质疑。为了稳定局势,赵盾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自己的统治。他重新调整了朝中的官员,提拔了一些忠于自己的人,同时也打压了一些反对他的势力。

    然而,这种做法也引起了一些贵族的不满,他们认为赵盾过于专权,不把其他贵族放在眼里。于是,他们开始暗中联合起来,试图推翻赵盾的统治。在这种情况下,晋国国内的政治斗争更加激烈,国家的稳定也受到了更大的威胁。

    社会方面:晋灵公的死引起了民众的强烈反应。一些百姓对晋灵公的死感到高兴,他们认为晋灵公是一个昏君,他的死是罪有应得。而另一些百姓则对赵盾的行为感到不满,他们认为赵盾是以下犯上,违背了君臣之道。社会秩序也因此变得动荡不安。

    在这种情况下,赵盾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来安抚民众。他下令减免百姓的赋税,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同时也加强了对官员的监督,防止他们贪污腐败。这些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外交方面:其他国家对晋国的看法和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一些国家认为晋国发生了内乱,实力受到了削弱,于是趁机对晋国发动了攻击。而另一些国家则对赵盾的行为表示谴责,他们认为赵盾的行为破坏了君臣之间的秩序,是不道德的。

    在这种情况下,赵盾不得不采取一些外交措施来应对。他加强了与一些友好国家的联系,寻求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同时,他也加强了对边境的防御,防止其他国家的入侵。这些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外交压力,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 对历史的影响

    赵盾弑君事件成为了后世评价君臣关系的重要案例。这一事件引发了人们对权力制衡、政治道德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在古代社会,君臣之间的关系被视为一种神圣的契约,臣子应该忠于君主,而君主也应该尊重臣子。然而,赵盾弑君事件却打破了这种传统的观念,它让人们开始思考在特殊情况下,臣子是否有权反抗君主的暴政。

    此外,这一事件也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提醒人们要重视权力的制衡和监督,防止君主专制和权力滥用。同时,它也让人们更加关注政治道德和社会责任,强调臣子应该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而不是仅仅忠于君主个人。

    四、历史评价

    1. 古人的评价

    在古代,对于赵盾弑君事件的评价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一些史学家认为赵盾是一位忠臣,他弑君是出于无奈。他们认为晋灵公的行为严重危害了国家的利益,赵盾为了拯救国家,不得不采取极端的措施。

    另一些史学家则认为赵盾是一个奸臣,他弑君是为了谋取个人的权力和利益。他们认为赵盾在晋灵公死后,掌握了国家的大权,成为了实际上的统治者。他的行为违背了君臣之道,是不道德的。

    还有一些人认为,赵盾弑君事件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不能简单地用忠奸来评价。他们认为,赵盾和晋灵公之间的矛盾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赵盾弑君事件既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