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表演更自然(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南渡》拍摄中。

    显忠寺。

    赵构被迫退位后,仅有十五名内侍保护在周围,如果此时有多人对他进行暗杀,那么他的生命又要终结于此了。

    赵构踱步走向窗边,望着月亮,心想,这次可以脱险吗?

    在兵变发生之后,朱胜非积极周旋于多方势力之中,尽力保持赵构的安全。

    新帝登基,改年号明受,大赦天下。

    很快各地驻防的将领就得知形势变化,张俊与张浚于平江起兵。

    梁红玉携子整夜奔袭,通知了韩世忠事情的紧急性。后韩世忠和刘光世率兵会合于平江。

    在平江,大军传檄勤王,讨伐叛军。

    苗傅和刘正彦二人匆忙请赵构复辟,并求赐免死铁券逃出杭州。

    铁券,因为在汉时用丹砂书写,又称丹书铁券,就是大家熟悉的免死金牌。

    这是帝王赐给功臣的免死凭证。

    然而,苗傅和刘正彦忽视了一个重点,铁券不宽宥谋逆。

    所以赵构给的非常痛快。

    最后兵变首领都被一一抓获,苗傅和刘正彦处斩。

    在苗刘之变这一情节的拍摄中赵希道贡献了两场哭戏。

    一个是赵构唯一的儿子死去之时,赵构与潘贤妃抱子痛哭。

    兵变让赵构唯一的皇子赵旉受惊吓而死,并且让他对武将产生了强烈的不信任感,此后他进行了一系列政权的改革,逐步削弱武将的统兵权。

    还有一个是韩世忠救驾,赵构握住他的手痛哭。

    樊耀州和赵希道共同参演过《黄昏的锦衣卫》,不过两个人没有对手戏。

    赵希道之前的角色里哭戏并不算多,在《南渡》里,赵构哭了好多次,接到父兄密信要哭,危险解除要哭,感动大臣顺便感动自己时也要哭。

    苗刘之变的危机解除,赵构盈泪,要勤王之师立刻除掉叛军首领,并下诏表示军士不咎,同时对有功将士大力嘉奖。

    这场戏结束以后,赵希道起身擦泪,很快恢复成那个看起来有几分淡泊的样子,变为了赵希道。

    饰演韩世忠的樊耀州,也从勤王之师的胜利中清醒过来。

    樊耀州感觉赵希道现在的表演又精进了一大截,之前王之明的表演就很精彩了,现在更加收放自然,并且可以带动和他共演的演员。

    樊耀州不知道能量场与精神场这些东西,如果他知道的话,就能看到共演时,赵希道和王繁散发的丰富又有变化的能量状态。

    《南渡》中有不少战争场面,南宋初年的那段时间,文臣武将们纷纷亮相于历史舞台,李纲、宗泽、岳飞、韩世忠、杨沂中等人的戏集中拍摄。

    这段“武将炫技”的时间里,没有赵构什么事,所以赵希道暂时“落得清闲”。

    。

    。

    。

    《南渡》拍摄中。

    苗刘之变中,杨沂中随张俊勤王,随后金人攻明州,杨沂中在明州之战中英勇奋战,立下战功,得以升迁为文州防御使,御前中军统制。

    绍兴元年,1131年,杨沂中随张俊讨伐李成。

    战前部署,众将领站在沙盘前。

    张俊说:“你们怎么看?”

    “我等认为可分兵追之。”

    “我也认为可行。”

    张俊听众将议论之后点点头,但还没发话。

    杨沂中见大家都提议分道追击,于是向张俊建言。

    “现在这种形式,如果分兵进行追击,我方势力一定会削弱,加上各位统领只听令于招讨使,恐怕需要互相协作时也会出现问题。”

    停顿了一会,杨沂中说:“我建议可以先整军到豫章,我可先率兵千人去追击。”

    张俊认为杨沂中说的有道理,于是按照他的提议出发。

    杨沂中先是追击李成的部队到达筠州,但李成部将率十万大军来支援,形成两军临河对垒之势。

    张俊正观望敌情,感觉有一场硬战要打。

    杨沂中对张俊说:“现在这种形势来看,正是敌众我寡之时,此时不适宜硬碰硬,而适宜用奇兵。”

    张俊示意杨沂中继续说下去。

    杨沂中说:“我愿意率领骑兵奇袭,大人可率步兵进行夹击。”

    张俊点头说:“可行。”

    张俊比杨沂中大16岁,此时的杨沂中是28岁的青年,他拍拍杨沂中的肩膀以示鼓励。

    当夜,杨沂中率小支部队衔枚渡过筠河,突发奇袭攻击敌人。

    张俊率后方部队以步兵进行夹攻,共俘获敌军八千人。

    众将领议论如何处置俘虏,因为杨沂中是最先杀入敌营的人,众将询问他的意见。

    杨沂中不忍杀降,此事只好由张俊决断。

    张俊下令全部坑杀。

    杨沂中后来乘胜追击,驱逐了李成,此战之后升任观察使。

    绍兴二年,杨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