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心情格外复杂(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安全监督司提交的“9月13号”事故调查报告非常详尽,特别提到了副局长宋长江在安全工作会议上的提议被搁置的情况,并带回了会议记录原件。

    虽然记录没有详细描述当时的情形,但安全监督司的调查使得报告详细揭示了一切。

    能坐在这会议室里的都是官场老手,一听就明白了背后的原因。

    梁向前上任即调整副局分工以打压对手,虽然调整分工是铁路局职权内的事,但需要上报铁道部备案。

    当时许多人觉得宋长江受了委屈,但多数人仅表同情。

    尽管姚副部长当时颇为不满,但不便直接干预基层工作。

    梁向前的做法已不仅仅是领导责任问题,它涉及到失职或玩忽职守!

    事故责任明确后,部长会议迅速达成一致意见。

    仅仅在事故发生5天后的9月18日,铁道部迅速作出决定,撤销梁向前的辽东铁路局局长和党委副书记职务,另有任用;免除王丰的辽东铁路局党委书记职务,另有任用;同时,也撤掉了主管安全和运输的副局长等人的职务。

    撤职与免职表面上相似,但实际上在干部任免中差异巨大。

    撤职意味着撤销职务及相应级别,而免职只是不再担任当前职务,级别保留,调动到其他单位后仍可按级别安排相应职位。

    这意味着梁向前的仕途彻底终结,而王丰在短暂担任三个月的局党委书记后,黯然回到了原先的宣传部,尽管级别未变,但只被安排为一个副部级巡视员的闲职,他的政治生涯也几乎走到了尽头。

    在姚副部长的强力支持下,宋长江出任辽东铁路局局长,全国铁路总工会副主席王建中调来担任党委书记,另外从岭南和胶东铁路调来了两名副局长,组成了新的领导班子。

    铁道部的处理仅限于铁路局层面,各处室、分局及车站段的处理则由铁路局自行负责。

    宋长江上任后,严格处理了“9月13号”事故的相关责任人,大刀阔斧地调整了处室和分局的领导干部,迅速在全系统开展了安全生产大讨论和大检查活动,努力消除安全隐患,净化安全生产环境。

    林国正原本以为宋长江上任后自己的岗位也会有所变动,但等了很久都没有消息。

    不知是宋长江忘记了他,还是为了避免嫌疑暂不调整,这让他感到颇为困惑。

    听说铁路系统干部要大幅调整,林国正立刻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吴华。

    本来他打算向吴正国汇报,可偏偏吴正国正在中央党校学习,联系不上,只好转告给吴华。

    吴华也没耽搁,晚上立刻把消息转达给吴正国,后者只简单回应了句“我知道了”,便挂断了电话。

    吴华明白,父亲因为铁路事故感到痛心,情绪才会如此低落。

    这段日子,吴正国的心情格外复杂,既震撼又沉重。

    他震惊于吴华的预言屡屡成真,不只是以往那些不可思议的预测,这次吴华坚持让他调离铁路系统,理由很直接:铁路事故频发,家人终日忧虑,换个安稳环境。

    刚调到芜江省没满三个月,辽东铁路就发生了惨剧,如果他还坐在局长位子上,怕是难逃相似的命运!

    如果说这事故纯属巧合,那宋长江调职文教卫生副局时吴华所说的“因祸得福”,难道也是巧合?世上的巧合未免太多。

    即便吴华仿佛有预知未来的能力,吴正国作为一个坚定的辩证唯物主义者,自然是不信鬼神的。

    可事情偏偏无法用常理解释,这就让他震惊不已。

    沉重感源自于吴正国认为,作为前任铁路局局长,对辽东铁路的严重事故以及那么多生命损失负有责任。

    隐患累积非一日之寒,他承认在任时未能根除安全隐患,这才导致今日的悲剧,虽然职位变动让他免于直接问责,但内心充满愧疚。

    这段时间,辽东铁路局的干部频繁调整,林国正常与吴华沟通。

    得知林国正的境遇,吴华颇为费解。

    按理,林国正是芜江铁路局出身,与宋长江关系密切,又是父亲的长期秘书,按说宋长江应提携他,为何却不然?经过仔细分析干部调整名单,吴华才恍然大悟。

    宋长江显然是想大刀阔斧改革,打破旧有的派系壁垒,建立一支团结的干部队伍,减少派系斗争对安全运营的影响。

    他不仅重用芜江来的干部,也超越地域偏见,启用辽东和锦城的干部,因此放弃缺乏专业背景的林国正也就合情合理了。

    等到吴正国党校归来,心中疙瘩渐渐解开。

    身处高位,他有权阅读内部文件,里面记录了全国各地不为公众所知的各类事故。

    像“9·13”这样的大火事故,不可能隐瞒,因而引起巨大关注。

    吴华始终记挂着林国正的事,与父亲闲谈时特意提出,同时也提议将母亲王淑芬调至地方政府工作。

    作为省委副首长夫人,王淑芬随调动很正常,但在林国正的问题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