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死囚牢里人才多(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回殿下,小人是……”

    “启奏殿下,在下是……”

    “回殿下的话,草民乃是……”

    众人七嘴八舌的介绍起自己,听得朱克清脑瓜子直迷糊。

    厉声喝止让他们逐个介绍后,才终于听明白了。

    这小小的牢房里竟然都是些人才。

    除了朱克清本人以外,牢房里的死囚还有十一个。

    郭大炮郭二炮两兄弟出自漳州附近最大一支义军天王山,山上号称精兵八百。

    而且还是天王山首领的儿子。

    剩下九个人也差不多,其中六个都出自不同山头的义军,至少也是个小头头。

    至于那些义军的规模,也是几十人到上百人不等。

    至于他们的名字……属实一言难尽……

    侯三、铁锤、夏旺财。

    牛壮、杨群、樊老实。

    听得朱克清差点儿一口气儿没倒上来。

    都特么什么鬼名字……

    当然了,朱克清也能理解,贫民百姓家的孩子就是这样,都是土里土气的。

    父辈又都没什么文化,上哪儿研究好听的名字去。

    而他们身后那所谓的抗清义军,也不过是一些被官府迫害,吃不饱饭的难民罢了。

    什么精兵强将,都是虚张声势的说法。

    反清复明是扯淡,充其量是聚众求活。

    因为这世道属实是不给百姓活路。

    讲个笑话,都说明亡于苛捐杂税,惹得民怨沸腾乱军四起,这事儿的确不假。

    不过可笑之处就在这儿,大明这会儿已经亡了二十多年了,但是为了抵御满清入侵所加征的“辽饷”却一直在征收。

    鬼知道满清的统治者在想什么,自己打自己不成?

    并未减轻的税赋,还有为了犒赏八旗搞出的跑马圈地政策,都压在百姓头上。

    还有福建一地和老郑家控制的台湾岛隔海相望,时不时就要发生大大小小的战事。

    平民百姓除了造反还哪有活路……

    牢房中还有一个家伙是漳州府城的一个地痞,惹到知府孙扬这个狗官被抓过来的。

    当然了,能够惹到知府本人,也算是个不小的能耐了。

    这个名为霍老六的家伙是漳州府城周边赫赫有名的骗子。

    十里八乡被这小子骗了个遍,最后甚至骗到了孙扬这个知府的后宅。

    正儿八经是个人才!

    虽然这个才能有点儿歪……

    不过对于朱克清来说,这些人的存在倒是弥足珍贵的。

    俗话说,穿清不造反,菊花套电钻。

    对朱克清来说,无论是基于自己这个穿越者的个人野心、还是对于满清暴虐统治的不满,亦或是想挽救即将滑入深渊的国运。

    造反都是势在必行的一条路。

    还有就是满清的发型真是太丑了,作为一个现代人,谁能能受得了这发型。

    朱克清可不想陷入留发还是留头的纠结当中。

    更别说作为清廷官方认证的“正牌朱三太孙”,朱克清想安心过日子也没机会。

    就那个姓孙的狗知府都不会放过自己。

    与其东躲西藏,将命运寄托在未来几十年的运气上,还不如反他丫的!

    尤其是自己有个强悍的金手指,还有这几个对自己敬若神明的死囚。

    初临带清的第一套班底这不就有了吗?

    除了八个正牌反贼加一个流氓以外,最让朱克清惊喜的,还是死牢里的另外两位。

    一个中年人和一个老头子。

    这俩人可不简单。

    中年人名叫王铭,字志翰,这可是崇祯四年的秀才,还是漳州府院试的案首。

    实打实的读书人,可惜生不逢时。

    明廷覆灭后就开始了相妻教子的生活。

    身边有几个富户供养,教教那些富户家里的孩子读书写字,日子也还过得去。

    而且相比身边儿的那个老头来说,王铭还算是幸运的。

    因为这个姓刘名霖字书民的六十七岁老头,是明崇祯十六年的进士。

    苦读四书五经几十载终于高中,眼瞅着就要做官了,结果大明朝却没了……

    这就好比是一一年进宫当太监,四五年卖国当汉奸,四九年从戎入国军。

    主打的就是一个惨字。

    当然了,老刘头要是愿意降清的话,加入“为带清辨经”这一团队的话,倒也不会被带清的高层苛责,没准儿还会被重用。

    毕竟满清的统治者只是坏,不是蠢。

    少数外族组建的政权想要统治偌大的华夏大地,自然是要靠汉奸帮忙的。

    奈何这个老刘头也是个硬骨头。

    “既为明臣,不食清禄。”这事儿算是被他玩儿明白了。

    直接回到了漳州老家开始了养老生活。

    平日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