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福建的幺蛾子真多(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梳理二卷大纲来着,昨天请假了】

    【不是太监,诸君放心,恢复五更】

    康熙八年三月廿三,未时。

    三百“八旗汉军”和五百“旗兵包衣”在朱克清的指挥下离开了天王城。

    向着漳州城的方向前进。

    萧家孝子也穿上了原本属于自己的佐领甲胄,一马当先的走在队伍的最前面,

    没办法,毕竟是汉军旗佐领嘛!

    至于队伍中明面上的副佐领,自然是朱克清本人了。

    此时此刻,朱克清正骑马跟在萧念恩这个“佐领大人”身后,看似随意的聊着天。

    从福州满城的具体情况,到福建布政司范围内的各个势力的概况。

    这些事情,哪怕朱克清熟读诗书,也只是知道个大概。

    具体情况到底是什么样,肯定是需要萧念恩这个“本地人”来普及的。

    抛去灵活的底线不贪,对方高低也是个正四品武官。

    在整个福建布政司也算个中高层官员。

    见识什么的,自然不是朱克清近来接触的反清义军能够比得了的。

    萧念恩对此自然是知无不言,将福建布政司一带的势力原原本本的介绍了一遍。

    势力最大的,无疑是清廷无疑。

    不过清廷这边儿也分成了几波势力。

    一波是以新任闽浙总督,兵部尚书刘兆麟为首的布政司衙门官员,手握福建绿营。

    另一波自然是福建一带的满汉八旗,旗人身份在这儿摆着呢,实力也不容小觑。

    三千旗兵,万余披甲包衣,满蒙八旗骑射精湛,汉军八旗火器犀利,旗兵包衣……

    嗯……也挺擅长当炮灰的!

    而且福建一带的旗兵头子可是原福建水师提督,现内大臣,隶镶黄旗汉军的施琅。

    内大臣可是仅次于领侍卫内大臣的侍卫亲军统领,负责协助领侍卫的,

    毫无疑问是清廷皇帝的身边人。

    俗话说朝中有人好做事,虽然施琅和福建满城的旗人们,就只有一起和明郑打过仗的关系,但是这也不妨碍旗人们抱大腿。

    于是乎,一个军事实力不弱,还有坚实后台,自带统治民族色彩光环的福州八旗就成了福建布政司范围内的第二大势力。

    而且和闽浙总督府不相上下。

    再就是福建省内的一王一公了。

    一公自然不用多说,自然是漳州府的那个海澄公黄梧。

    至于那个王……

    自然是耿仲明之子,清初三藩之一,大名鼎鼎的靖南王耿继茂了!

    按理说,清初的藩王和藩公势力应该挺大的,不应该排在官府和旗军后面。

    奈何这二位的骨头实在是太软了。

    可是给清廷当了一辈子的好狗。

    澄海公黄梧就不用说了,对清妖那叫一个卑躬屈膝,对自己的同族则是重拳出击。

    耿继茂这老东西……

    也是一个逼样!

    当然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两头畜牲都已经老了……

    耿继茂是康熙十年嘎的,这会儿已经是病入膏肓。

    黄梧那厮也到了苟延残喘的时候,三藩之乱刚结束就蹬腿了。

    划重点,耿继茂没造清廷的反,造反的是他儿子耿精忠。

    至于海澄公……

    耿精忠发动兵变的确传檄黄梧,号召共同起兵,结果这货差点儿吓死。

    不,不是差点儿,史书上的记载本就是黄梧并未起兵,而是惊恐不安,惶惶而亡。

    纯纯一老窝囊废……

    主打的就是一个低调,看上去好像毫无威胁似的。

    不过福建布政司军事实力最强的其实就是这两头老狗,奈何人家是带清忠臣呢……

    至于清廷的敌人,自然就是明郑。

    明郑以明朝之一部自居,奉南明永历帝为正主,但实际统治者肯定是延平郡王府。

    也就是老郑家自己的王府。

    郑成功从荷兰鬼子手中夺回台湾后,一直优礼明朝宗室,接待鲁王世子朱桓、泸溪王朱慈旷、巴东王朱江等多名宗室到台湾。

    永历十七年,继位延平郡王的郑经也迎宁靖王到台湾,于承天府府署旁的西定坊建立宁靖王府邸,并供岁禄。

    但是,明郑从未再拥立明朝宗室称帝或者监国。

    反而是提出了以外国人的身份加入清朝的朝贡体系,并以此为条件和康麻子交涉。

    但是康麻子,或者说当时辅佐康麻子的那些大臣们不乐意。

    结果自然是无疾而终。

    不过清廷也没放弃,从康熙六年到康熙八年,清廷都一直在派人到台湾议抚,郑经则是坚持“可照朝鲜事例”,和议均未成。

    当然了,不管怎么说,明郑在福建一带的影响力肯定是非常恐怖的。

    毕竟老郑家在这东南沿海经营了好几代人,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