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导火线(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赵佶穿上他的道袍,在一众忠诚于他的朝臣们的护送下,开始了南逃之路。

    在离京之前,赵佶给他的儿子赵桓说了,他是玉帝的长子,教主道君,到了关键时刻,上天会派神兵相护的,要赵桓安心守住皇城。

    而且,赵佶潜心修道时,曾经练就一件惊世法宝,神宵宝轮,那东西有着极大的威力,可以杀敌人于无形。

    赵佶仓皇逃离京城,再三叮嘱赵桓,那些用法力炼出来的神宵宝轮,必须要尽快运送到前线去,在战场上,不管遇上多牛的敌人,那都可以大杀四方。

    赵桓听说完颜宗翰和完颜宗望,分两路大军,已经逼近了大宋边境,他赶紧下旨,让西北军赶紧东进,驰援汴京城。

    完颜宗翰向南,直逼太原城。

    当时,本来已经解除了兵权的童贯,被再次启用,到太原前线去督战。

    童贯在那种时候,根本就不愿意去北方督战啊,他亲眼见到过,金兵打起仗来有多猛。

    当时,金兵直接突破居庸关,到了幽州城下时,那一直固守的北辽萧太后,直接就带着人马逃命了。

    童贯派出辛兴宗和马扩去试探一下金军的用意,结果,完颜宗翰指责大宋,不应该收留张觉。

    童贯何等聪明,他突然就明白,完颜宗翰所言张觉一事,那分明就是一个借口,讨说法是虚,进攻大宋,夺取大宋的土地,那才是实。

    面对着金人前来以张觉之事,送来战书,童贯却是对金使说道,“张觉的事情,那么重要,却为啥没人告诉他,如果他知道,肯定不会收纳那种背主求荣的小人的。”

    金使对童贯说,“大宋背弃盟约,大金太祖皇帝极其愤怒。”

    金使劝童贯,大宋如此背信弃义,最好主动割让出两河之地向太祖皇帝赔罪,不然,后果相当严重。

    童贯对赵佶的心思,揣摩得无比透彻,这拿出多少钱财,都不会心痛。

    好不容易,花了一百万贯代价,才换来燕京六州之地,如今,却是狮子大开口,一下子要割让两河之地。

    童贯哪里敢私下答应,借口要回去,和圣上商量,才能够把土地割让出去。

    金使那用意也太明显了,先挑出了大宋的一个毛病,然后呢,借此机会,敲诈一番。

    那算盘打得贼精,占据两河,那就是河北河南山西一带的地方,直接可以为入侵中原铺平道路啊。

    当时的张觉事件,成了多人南侵的借口,这只是表面上的。

    张觉那件事,却还有一个更大的影响,那就是大宋处理张觉,导致了辽国投靠到大宋的那些人无比的恐慌,以至于燕京六州之地,都陷于了极不稳定。

    那张觉是辽人统治区里的汉人,早年参加了辽国的科举考试,在辽国获得了节度副使之职。

    后来,女真通过一系列的战争,把天祚帝赶出上京,占了西京,中京,南京。

    童贯花了大价钱,把燕京六州赎了回来。

    张觉毕竟是辽人统治下的汉人,他也不知道怎么想的,居然以为,辽国灭亡之后,随着大宋地盘的扩张,这以后,大宋的实力,或许会远远地胜过大金。

    于是,他暗地里找了些关系,悄悄地与大宋联络。那大宋呢,朝野之中,都觉得,有人投奔过来,那可是大好事啊。

    于是,大宋方面向张觉表明,如果要投奔过来,大宋肯定会给他以最优厚的待遇。

    张觉办这事,并不是机密,居然还在他的平州城,进行了一番动员。组织大家返归大宋,毕竟,都是些汉人。

    金太祖阿骨打知晓后,派人过来给张觉晓以利害,明确地说了,大金对他也不薄,让他当了平州的留守官,再说,投奔大宋,那也不是良策。

    张觉根本就没有听进去,不但如此,还觉得,自己在正式投奔大宋的时候,还可以给大宋送上一份见面礼。

    当时,金兵攻陷燕京,按照他们的习惯,那就得把燕京城里的财物,人口,但凡有用的东西,全都得运往后方。

    押送物资从平州经过的时候,张觉派人袭取,并把负责押送的几个辽人抓获。

    在平州城里,张觉将那四人当着众人的面,列数了他们叛辽的罪行,然后,将他们四人杀了头。

    张觉也不想想,既然你那么忠诚于大辽国,你为啥不打出反金旗号,而是拿着那么些打来的见面礼,投奔了大宋呢。

    张觉对大宋倒也是够虔诚的,仗着手里的几万兵马,不但平州归降大宋,而且,还把临近四个州,也都占了下来。

    当时阿骨打的弟弟完颜阇母,正好就在锦州附近,直接派兵,将张觉的部队围了起来。一举就把张觉的部队打败。

    终于,在兔儿山,张觉好不容易扳回了一局,把完颜阇母的部队打败了。

    张觉向大宋表功,大宋赏赐了数万两白银和数万绸缎,并册封张觉为节度使。

    对于张觉的叛金之举,大金国肯定是决不会容许的,结果,完颜宗望率军攻打张觉,张觉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