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传承一个书法咋就这么难(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略作思考,王钱进对书写内容有了腹稿。

    空中手腕一收一送,笔毫迅速杀入纸中,然后调整笔锋。

    一横,一横,再一横......

    一波三折,不,一波好几折。

    笔毫扎得有点深,笔触厚重,典型的篆籀用笔。

    一个大大的“书”字落于纸面。

    老王头大声感叹了一句“好”!

    古拙!

    有大气象!

    只见王钱进的笔锋直转,粗壮一竖落成,如一高峰耸立中间。

    然后左右各一竖,一卧,一站,中间还有枯笔一横,远远看去,这个“山”字厚重之下,也有几分姿色。

    恰巧,赵晓璐也走了进来,站在老王头的身侧。

    刚好看到气势磅礴的“书山”俩字,她连忙捂住嘴巴:哇噻,似乎也写得太好了吧!

    谁能告诉我,这是咋个回事?

    这个大兄弟不是农村出来的吗?

    怎么啥都会呀!

    炒菜就算了,这书法可不是一天两天能够练成的,不仅需要后天努力,天分也很关键的,好吗!

    难道他是全能选手吗?

    那么,是不是其他技能也会?

    还要不要人活了?人比人,真是气死人!

    看样子,今后必须多和这个老弟处一处,必须把他的老底掏一掏。

    很快,上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就写好了。

    王钱进把纸拖回原位,准备继续写下联了。

    继续蘸墨,然后又迅速地在笔洗中裹了一下,空中顿了几秒,继续铺毫。

    这个“学”字就和上联的“书”小了一点儿,但也只是下面的“子”变得瘦长,上面的学字头还是厚重,但这个字的墨色明显要淡一些。

    王钱进正要拖纸,小跟班赵晓璐同学已经跑到了台桌的对面,小心翼翼地为他拉了一下纸。

    有人帮忙,那更好。

    继续书写。

    很快,“学海无涯苦作舟”也写好了。

    赵晓璐正准备拍手叫好的时候,王钱进提笔又在左上角靠边的位置,开始了落款。

    内容嘛,赵晓璐表示看不懂。

    而站在旁边的老王头,则是一脸怪异地看着连续挥毫的干孙子——

    这是要上天吗?

    还说自己是初学者?

    还说自己只是学了几天?

    还说自己很久没有写了?

    尼玛——这是什么怪胎!

    很明显,这个落款很地道,更是有味道。

    “抵京两日,略有所感,特书以记之,江北五柳书”

    落款提笔就是大开大合的草书,然后又变成了慢一点的行书,就贴着纸边蜿蜒曲折,味道十足。

    王钱进放下笔后,扶头感叹了一声“可惜了”。

    赵晓璐满脸的问号——可惜啥了?

    老王头手疾眼快地从一个柜子里端出一个铁盒,放在桌上,发出了沉闷的声响。

    王钱进二话不说,连忙打开铁盒的盖子。

    果然,是大大小小的印章。

    爷孙俩对视一眼,都哈哈大笑起来:心有灵犀一点通啊!

    有了印章,印泥当然也被老王头给掏了出来。

    王钱进选了一个一厘米见方的闲章,然后又打开了一罐印泥。

    右手握着章,左手托着印泥瓷罐子。

    小小的印章直接往印泥上戳了一下,又戳一下。

    然后。他又看了几眼,继续戳,再戳。

    就这样,一个印章硬是被他鼓捣了几分钟。

    赵晓璐都急死了,老王头则煞有介事地看着干孙子操作,两眼放光。

    真是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经过王钱进这几分钟的鼓捣,印泥的色泽明显有了变化,而印章上附着的印泥,里里外外都温润了许多。

    王钱进终于把印泥给放了下来,然后拿着印章在落款的尾巴处不停地比划,最终,在最后那个枯笔的小字下面两三厘米处悬空停下,又左右对了对,才轻轻地放在了纸上。

    然后,左手扶住印章不动,右手再重重地来回压。

    就赵晓璐这个外行都看得出来,这盖个印章,居然成了个体力活。

    只有老王头不住地点头:“好哇——好哇——好哇!我真的捡到宝了!”

    没错,王钱进今天的这一手,就是用来唬人的,准确地说,就是为了唬住老王头。

    在看了老爷子的书法之后,他原本想着就只做个书童的,没有想到,老王头这么上道,直接就让他上了。

    他可不是一点准备都没有,而是把重生前的毕生所学全部展露了出来。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他上辈子和这辈子书法水平的最高峰了。

    尤其是,加上了许多当代人总结的古人所使用的章法,以及用印的方法。

    不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