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7章 选择的代工企业(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对于王晓靖打来的电话,陈长流只回了一句没空就挂了,他现在是懒得和他们有任何的沟通。

    而对于陈长流的态度,高通方面当然不爽,但是还没办法,只能冷笑着旁观,等待着种花家科技有限公司的手机业务开始倒退。

    这个时候的陈长流确实是没空,因为他整天都待在芯片事业部或者是电子消费终端事业部,亲自跟进青鸟6搭载麒麟1芯片的测试。

    麒麟1芯片确实已经流片成功,只不过良品率确实不够高,在一些设计方面还需要改进。

    所以芯片事业部这边一边测试一边改进,然后还会有第二次流片,第三次流片,总之尽可能在5月份定型。

    青鸟6上市也定在了5月份,到时候有可能芯片产能不足,但是没办法,在性能和敞开供货面前,陈长流选择了提高性能。

    大不了到时候有多少卖多少,反正以前又不是没搞过饥饿营销。

    这还是因为45纳米手机芯片流片价格相对较低,1000万出头就够了。

    如果是后世7纳米的流片价格,种花家也顶不住这么造。

    后世一款七纳米的手机芯片流片价格可以达到3000万美元,也就是两个多亿人民币。

    至于满打满算就剩下这一个月的时间,种花家麒麟1手机芯片能否第2次、第3次流片吗?

    当然没问题。

    一个月内向手机芯片代工厂的流片次数没有固定标准,取决于多种因素。

    1. 芯片设计的成熟度和复杂性:

    成熟度高、设计简单的芯片:如果芯片设计已经非常成熟,前期经过了充分的验证和模拟,且设计相对简单,那么在流片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可能性较小。

    这种情况下,可能一个月内可以尝试多次流片,比如 2 - 3 次甚至更多,以便尽快验证最终的性能和功能是否完全符合预期。

    新设计、复杂的芯片:对于全新的设计或者复杂的高端芯片,由于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和技术挑战,第一次流片可能会暴露出较多的问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分析和解决。

    这样一来,一个月内可能只能进行 1 次流片,甚至可能由于问题严重,一个月内都无法完成一次完整的流片流程。

    2. 代工厂的生产排期和产能:

    生产排期宽松、产能充足:如果代工厂的业务量相对较少,生产排期比较宽松,能够为客户提供足够的生产时间和资源,那么在一个月内可能允许客户进行多次流片。

    但即使如此,也会受到流片所需的准备时间、生产设备的调度等因素的限制,所以一般最多可能在 2 - 3 次左右。

    生产排期紧张、产能有限:如果代工厂的业务繁忙,生产排期紧张,那么客户需要提前预约流片时间,并且可能会受到产能的限制,一个月内可能只能争取到 1 次流片的机会,甚至可能需要等待更长的时间。

    所以麒麟1在剩下的一个月时间里面再流片两次当然没有问题,毕竟种花家只是想尽可能的提高芯片的性能而已,而且流片经费也能承受。

    这一次选择代工的厂家,种花家选择了张老创建的公司中心国际。

    是的,没错,后世在人们眼中只能代工二流,甚至是三流的手机芯片制成的中心国际,在现在手机芯片主流制程是45纳米的时代,中心国际是能够代工的,根本没有被其他代工企业给拉开距离。

    只有进入到14纳米的时代,中心国际才落后了。

    但这种落后不仅是中心国际自身的问题,还有很多客观问题。

    第一、技术难度大幅提升。

    从 45 纳米到28纳米再到 14 纳米,晶体管的结构和制造工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例如,14 纳米制程需要采用 FinFEt(鳍式场效应晶体管)技术,这种技术对于晶体管的栅极、沟道等结构的设计和制造精度要求极高。

    相比 45 纳米制程的平面晶体管结构,技术难度呈指数级上升。

    在一个光刻是芯片制造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

    第二、光刻机的问题了。

    14 纳米制程需要更高精度的光刻机和光刻技术。

    先进的光刻机被国外公司垄断,中心国际在获取高端光刻机方面受到诸多限制。

    例如,ASmL 的极紫外光(EUV)光刻机受到漂亮国的压力,对中心国际的供应存在不确定性,这严重影响了中心国际在 14 纳米及更先进制程上的研发和生产。

    第三、工艺整合复杂性。

    随着制程的缩小,芯片制造过程中的各个工艺环节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协同性变得更加复杂。

    例如,刻蚀、沉积、掺杂等工艺的精度和稳定性要求都大幅提高,需要进行精细的工艺优化和整合,以确保芯片的性能和良率。

    中心国际在工艺整合方面的能力还不够,还需要不断积累经验和技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