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统一思想非常重要(1/2)
给总指挥送棉衣的时候,被表扬了,这次的仗打的就不错。
独立1旅和特务团本来有兵力攻击周边的小鬼子,但是忍住了。
兵力分散出去容易,但是如果有小鬼子援兵出现,八路军就被动了。
后来情报传过来,小鬼子汾西支队已经南下。
虽然一个支队兵力不多,集合兵力也能打,但是一旦被缠住,小鬼子69师团主力再出现,又会变成大仗。
再有,八路军的目标是物资,这点不能变,打小鬼子,以后机会多的是。
留守兵团跟其他部队都不一样,他们的目的不是消灭多少小鬼子,是确保延北的安全。
这也是为什么之前没有跟小鬼子大打的原因,无疑这是最正确的决策。
要不是这次小鬼子偷袭,首长仍然不会批准这个方案。
打大了,部队损失大了,小鬼子再来,谁来守护总部。
要知道,延北征兵不容易,物资缺,武器弹药也缺。
所以一定不能拼,留守兵团的使命不一样。
再说,剿匪还在进行中,这才是根据地最应该解决的问题。
小鬼子的报复肯定也会来,不过,一步步来,不能急。
可惜,就算是小鬼子来,李福生也没有机会了,党校开学了。
按照总部的安排,他们的学习时间是半年,到42年5月份结束。
其实不单是李福生、符竹亭,包括陈先瑞、文年生在内,还有五个旅长也参加了学习。
没几天,李福生又见到了好几个熟人,熊厚发、孙俊明等。
这次学校跟以往不一样了,学习的体系都改了很多。
首长亲自上课,从理论开始,一点点分析。
在场的大部分学员都是各军区的高级领导,所以说的非常深。
对于思想方面的知识体系,确实是很多领导欠缺的一点。
所有干部听的都非常认真,只能自己理解了,才能传达好。
冬天,外面很冷,大家也不好出去。
学习之余,经常坐在屋里讨论作战。
不可避免,冀热辽的很多案例被拿了出来。
这些领导非常关注一点,打小鬼子每次都这么准。
李福生也是无奈,只能尽力解释,情报工作,非常重要。
他说得很清楚,在克公的支持下,冀热辽派了上千的暗线工作者出去。
不管是关东军,还是华北方面军,小鬼子只要动了,八路军马上就知道。
总有一点蛛丝马迹,要吃,要喝,要走,还要物资。
只要有了这些征兆,八路军再做准备时,就有了方向。
再有,打小鬼子,不能怕牺牲,但是不能牺牲多了,不然元气伤了。
更不能怕浪费子弹,只有多消灭敌人,才能多缴获,后面就更好打。
李福生不是高调的人,所以,把很多经过掰开了,细细说,很多领导马上就明白了。
津南的地道战、地雷战,也是所有干部战士,还有百姓集思广益,想出来的招。
比如,地雷,石头雷,火药量不好掌握。
游击队就把石雷换成了陶土,要知道,冀中的大缸全国有名,土壤关系。
陶土,小鬼子一样探测不出来,炸开了,杀伤力堪比弹片。
也是为了增强地雷的杀伤力,战士们把缴获小鬼子的玻璃瓶砸碎了,掺在陶土里。
地雷爆炸,那些玻璃渣子钻进小鬼子胸口,想找都找不到。
一天不到,小鬼子就算是不疼死,也会高烧发炎,一命呜呼。
李福生说的这些,看起来都是小事,但是操作起来,对小鬼子的打击非常大。
还有一点,是李福生一直觉得不能放松,那就是主力团。
地方部队可以分散,比如基本团、游击队等,平时分散可以。
但是主力旅、主力团不行,要随时做好应对小鬼子偷袭的准备。
能打、能退,必要时,要能快速集合周边的主力,围歼小鬼子。
只有把小鬼子打疼了,小鬼子才不敢出来。
小鬼子围剿确实有杀伤力,但那些零散的小鬼子,对根据地的百姓伤害最大,也最伤元气。
所以,一定要把小鬼子的据点干掉,让小鬼子不敢轻易下乡。
这些都是冀热辽已经实践过的经验,非常宝贵。
后来,几位首长听说了,干脆又安排了一些战术课。
很多战将,大家相互学习,相当于换脑子了。
不到一个月,就是过年,学校也准备放几天假。
想不到,没两天,竟然在政治部看到了林楠。
一直到看到命令的时候,李福生才知道,组织都安排好了。
李福生哭笑不得,结婚还能这么搞?
他确实只是听说,没有亲身体验,这次有了。
独立1旅和特务团本来有兵力攻击周边的小鬼子,但是忍住了。
兵力分散出去容易,但是如果有小鬼子援兵出现,八路军就被动了。
后来情报传过来,小鬼子汾西支队已经南下。
虽然一个支队兵力不多,集合兵力也能打,但是一旦被缠住,小鬼子69师团主力再出现,又会变成大仗。
再有,八路军的目标是物资,这点不能变,打小鬼子,以后机会多的是。
留守兵团跟其他部队都不一样,他们的目的不是消灭多少小鬼子,是确保延北的安全。
这也是为什么之前没有跟小鬼子大打的原因,无疑这是最正确的决策。
要不是这次小鬼子偷袭,首长仍然不会批准这个方案。
打大了,部队损失大了,小鬼子再来,谁来守护总部。
要知道,延北征兵不容易,物资缺,武器弹药也缺。
所以一定不能拼,留守兵团的使命不一样。
再说,剿匪还在进行中,这才是根据地最应该解决的问题。
小鬼子的报复肯定也会来,不过,一步步来,不能急。
可惜,就算是小鬼子来,李福生也没有机会了,党校开学了。
按照总部的安排,他们的学习时间是半年,到42年5月份结束。
其实不单是李福生、符竹亭,包括陈先瑞、文年生在内,还有五个旅长也参加了学习。
没几天,李福生又见到了好几个熟人,熊厚发、孙俊明等。
这次学校跟以往不一样了,学习的体系都改了很多。
首长亲自上课,从理论开始,一点点分析。
在场的大部分学员都是各军区的高级领导,所以说的非常深。
对于思想方面的知识体系,确实是很多领导欠缺的一点。
所有干部听的都非常认真,只能自己理解了,才能传达好。
冬天,外面很冷,大家也不好出去。
学习之余,经常坐在屋里讨论作战。
不可避免,冀热辽的很多案例被拿了出来。
这些领导非常关注一点,打小鬼子每次都这么准。
李福生也是无奈,只能尽力解释,情报工作,非常重要。
他说得很清楚,在克公的支持下,冀热辽派了上千的暗线工作者出去。
不管是关东军,还是华北方面军,小鬼子只要动了,八路军马上就知道。
总有一点蛛丝马迹,要吃,要喝,要走,还要物资。
只要有了这些征兆,八路军再做准备时,就有了方向。
再有,打小鬼子,不能怕牺牲,但是不能牺牲多了,不然元气伤了。
更不能怕浪费子弹,只有多消灭敌人,才能多缴获,后面就更好打。
李福生不是高调的人,所以,把很多经过掰开了,细细说,很多领导马上就明白了。
津南的地道战、地雷战,也是所有干部战士,还有百姓集思广益,想出来的招。
比如,地雷,石头雷,火药量不好掌握。
游击队就把石雷换成了陶土,要知道,冀中的大缸全国有名,土壤关系。
陶土,小鬼子一样探测不出来,炸开了,杀伤力堪比弹片。
也是为了增强地雷的杀伤力,战士们把缴获小鬼子的玻璃瓶砸碎了,掺在陶土里。
地雷爆炸,那些玻璃渣子钻进小鬼子胸口,想找都找不到。
一天不到,小鬼子就算是不疼死,也会高烧发炎,一命呜呼。
李福生说的这些,看起来都是小事,但是操作起来,对小鬼子的打击非常大。
还有一点,是李福生一直觉得不能放松,那就是主力团。
地方部队可以分散,比如基本团、游击队等,平时分散可以。
但是主力旅、主力团不行,要随时做好应对小鬼子偷袭的准备。
能打、能退,必要时,要能快速集合周边的主力,围歼小鬼子。
只有把小鬼子打疼了,小鬼子才不敢出来。
小鬼子围剿确实有杀伤力,但那些零散的小鬼子,对根据地的百姓伤害最大,也最伤元气。
所以,一定要把小鬼子的据点干掉,让小鬼子不敢轻易下乡。
这些都是冀热辽已经实践过的经验,非常宝贵。
后来,几位首长听说了,干脆又安排了一些战术课。
很多战将,大家相互学习,相当于换脑子了。
不到一个月,就是过年,学校也准备放几天假。
想不到,没两天,竟然在政治部看到了林楠。
一直到看到命令的时候,李福生才知道,组织都安排好了。
李福生哭笑不得,结婚还能这么搞?
他确实只是听说,没有亲身体验,这次有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