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景昭帝的雷厉风行(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自从萧穆尧被立为太子,他每天便忙得脚不沾地,经常不见人影。

    凌烟也不是那等深闺怨妇,她并没有丝毫抱怨委屈。

    至于自己成了太子妃这事她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反应。

    早就预料到的事情当然反应不大。

    只是不仅萧穆尧更忙了,她也很忙好不好。

    每天上门送帖子的人不计其数。

    不是赏花就是上香,不是寿宴就是喜宴。

    各种名目的宴会层出不穷。

    她也斟酌着参加了几家宴会。

    也不可能一家都不去,让人觉得成为太子妃之后她就飘了。

    但也不能每家都去。

    不然会累死她。

    所以她便依照身份高低与关系远近挑了几家参加。

    除了宴会,上门送贺礼的人也是络绎不绝。

    而且还都是非常贵重且价值连城的。

    每天收礼都收到手软。

    不过也不是什么人的礼都收的。

    求办事的和贿赂的一律不收。

    打关系的和单纯的祝贺可以收。

    太过贵重的不收,不好相与的不收,有其他心思的不收。

    就这样每天光是忙收礼一事都足够了,哪有时间去伤春悲秋。

    至于立储大典,定在了科举之后。

    说到科举,这段时间学子们也陆陆续续都到京城了。

    他们都在竭尽所能地进行行卷。

    科举考试堪称万千学子改变命运、实现抱负的关键途径。

    而在正式的科举考试之前,行卷这一传统便应运而生。

    因为大昭科举时试卷并不遮挡考生名字,那么考官对考生之前的了解与印象便非常重要,因此便逐渐盛行起投卷和荐举之风。

    应试的举子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择优编成长卷,投献给达官显贵或文坛名人以求得他们赏识,从而提高自身知名度和及第机会,这就是行卷。

    这些行卷一般都是考生平日里最得意的诗文作品。

    他们需准备文章卷轴、书启信函、名刺(名片)、奉币(送礼),行卷过程大致分为请见、谢见、温卷和叙谢等步骤,每一步都有特定的礼仪和书启格式。

    为加深达官显贵、文坛大师对于行卷的印象,考生往往每过一段时间都会去拜谒呈送新作。

    行卷会成为他们在科举之路上的有力助推器。

    这些被上门行卷之人的一句赞扬、一次推荐,都有可能在考官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加中举的机会。

    临近考试时,考生们还会向举主探听虚实,了解举主向主考官交代的情况。

    在阅卷时,主考官的主观印象既来自于其自身的阅读和交际,更来自于同僚(尤其是上司)和文坛大家的推荐,这被称为“通榜”。

    但是凌烟觉得行卷、荐举制度非常不公平。

    所谓行卷其实看得也是家世是财力是背景而已。

    一些考生为了获得推荐,不得不低三下四,到处投递文稿,但多数人仍难以得到举荐。

    而这些人大多都是寒门学子。

    他们一没钱,二没人脉,三没身份。

    大多都是被拒之门外的下场。

    这就导致许多有才之人得不到展现,得不到出头,最后只能名落孙山。

    另一方面寒门学子之所以难出头也是因为他们见识太少,眼界太窄。

    科举是要考策论的,他们没有门路去接触了解朝中情况和时事,自然比不上那些常年耳濡目染之下的身份尊贵的学子。

    真是好不公平啊!

    这两个月前来睿王府行卷的举子也有很多。

    只是他们全都拒之门外,一点都不沾染。

    原因自然是因为只有接受了他们的行卷向主考官举荐,那么该举子便会成为他们门下之人。

    不管是立储前还是立储后,萧穆尧都不想让景昭帝心中有疙瘩,觉得他结党营私,暗中培植自己的势力。

    所以即便被立为太子之后,上门行卷的人多到无法形容,他们也都是统统拒绝。

    因为萧穆尧觉得他刚被立为太子就拉拢结交天子门生会引起父皇不喜。

    再说若真有真才实学为国为民办事即可,不需要投入到他门下。

    所以那些被拒之门外的举子都去转向了他人。

    景昭帝得知此事后果然非常满意。

    不愧是他看中的太子,就是脑子清醒。

    凌烟这段时间一直左等右等,但却迟迟等不到景昭帝对二皇子和淑妃的处理结果,完全没有了下文。

    也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

    就算对二皇子的处置还在斟酌,那淑妃呢?怎么半点反应也没有,完全没有动静。

    还有那三个大臣和其他官员呢?

    私兵呢?

    就这么都不管了吗?

    景昭帝应该没这么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