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0章 商行立志出乡关 四国掀起铸铁潮(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汉国 安都

    当朝廷宣布收购生铁与铁器的消息迅速传遍整个汉国,国内商海波澜四起,各大小商行如同被惊动的蛰虫,纷纷从沉睡中苏醒,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

    消息初至,商行之内,掌柜们或惊或喜,目光中闪烁着算计。他们深知,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商机,不仅能够充实自家仓库,更能借此机会拓展商路,增强实力。最主要的卖给官府,不存在滞销的隐患。

    于是,一时间,各处商行内外,钱粮物资被迅速清点、打包,准备踏上远行的征途。仓库中,一袋袋沉甸甸的行囊装载上车;账房中,铜钱与银票流转不息,为即将到来的大规模采购筹措资金。

    为免这场商海盛宴沦为无序的争斗,汉国户部、兵部展现出了其作为国家经济中枢的魄力。

    数日后,一纸公文,将汉国商行会长及十大商行最为显赫的掌柜们召集至京,于户部衙门内共商大计。大堂之上,气氛庄重而紧张,户部右侍郎文誉言辞恳切,阐述了朝廷此举的深远意义,并明确指出了避免恶性竞争,否则别怪朝廷翻脸。

    随后,一幅幅精心绘制的地图被缓缓展开,上面详细标注了各国铁矿产区、铁器集散地以及预计的贸易路线。户部官员以笔为剑,勾勒出了各大商行的大致行商区域,既保证了资源的合理分配,又避免了无谓的冲突与内耗。

    此举一出,商行掌柜们纷纷点头称赞,恨不得马上回去带上人马就直奔山东四国。

    ……

    商行内,员工们被紧急召集,分工明确,有的负责继续筹备物资,有的则开始筹备车马,挑选经验丰富的商队领队与护卫。

    ……

    安青城

    辰时一刻,钰福商行前热闹非凡,人声鼎沸。

    少东家李钰,身着锦衣华服,眉宇间透露着不凡的英气、踌躇满志,站在商行大门前,与双亲依依惜别。

    商行掌柜李老爷,眼中满是不舍,却也满含期望,拍了拍李钰的肩膀,语重心长地叮嘱道:“此行路远且艰,但务必记得,诚信为本,仁义为先,方能在商海中立于不败之地。”母亲则是泪眼婆娑,紧紧握住李钰的手,千叮咛万嘱咐,满是慈母情怀。

    “父亲,母亲,放心吧,儿子又不是第一次出远门了。等这次顺利回来,势必能挣大钱,让咱家的商行更上一层楼!”

    “呜!少东家,时候差不多了。”

    随着一声响亮的号角,李钰松开了母亲的手,“母亲,儿子走了!勿要挂念。”转身大步流星地走向早已整装待发的商队。

    这支商队规模不小,由数十辆马车组成,每辆车上都满载着用于交换的货物和必要的行装,马匹健壮,蹄声如雷,显得格外壮观。商队中,不仅有经验丰富的老商贾,还有身手矫健的护卫,他们个个精神抖擞,准备前往赵国行商。

    在李钰的带领下,钰福商行的商队浩浩荡荡地驶出了安青城,踏上了前往赵国的征途。他们的目标明确——深入赵国民间,广泛收购生铁与铁器,以响应汉国朝廷的号召,同时也为自己商行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与此同时,汉国的其他城市也不甘落后。

    在繁华的安都,各大商行同样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着。街道上,车水马龙,商队接踵而至,每一支队伍都怀揣着同样发财计划,准备向不同的方向进发。

    江州、洛州、邓州、陵城……这些名字如同星辰般散落在汉国的版图上,而此刻,它们正成为商队们启航的港湾。

    在江州,一支支商队沿水路而下,利用便捷的水运网络,向齐国进发,他们计划通过水路贸易,获取更多的资源;洛州的商队则选择陆路,穿越广袤原野,直奔赵国腹地,那里有丰富的铁矿资源等待着他们;邓州与陵城的商队,则分别向更远的陈国与燕国进发。

    一时间,汉国的商道上,商队如云,人声鼎沸。

    ……

    随着汉国各支商队分别抵达齐、赵、陈、燕四国的广袤土地,一场关于生铁、铁器的高价收购热潮悄然兴起。商队们深知,要想在民间迅速打开市场,赢得百姓的信任至关重要。于是,他们精心策划了一场场宣传攻势,兵分多路,深入乡间村落,向百姓们传达着这一前所未有的商机。

    起初,面对商队们的宣传,百姓们大多持怀疑态度。毕竟,生铁、铁器作为官府管控的特殊物件,其价值早已深入人心,而商队们提出的高价收购,在他们看来似乎太过诱人,甚至有些不切实际。

    然而,早已潜入的暗卫细作们并未因此气馁,他们凭借精湛的演技和游说技巧,巧妙地化解了百姓们的疑虑。

    这些暗卫细作,或扮作当地商客,与百姓们拉家常、谈收成;或化身为官府使者,以朝廷的名义为商队背书,增加其可信度。他们不仅耐心解答百姓们的疑问,还通过实例展示,让百姓们亲眼看到有人通过炼铁卖给商队赚取了丰厚的利润。

    一时间,关于商队高价收购生铁、铁器的消息在民间不胫而走,成为了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