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态度(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刘泊看向李治。

    半抹霞光洒在太子殿下的脸上。

    恰到好处的笑容,看起来格外真切。

    一时间。

    刘泊心里竟七上八下的。

    自李泰被发配去钧州后,这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主动凑上去示好无数次。

    可是每一次,李治都是拉着个生人勿近的臭脸,对他一副爱搭不理的样子。

    今儿个,在这大庭广众之下,怎会主动叫自己,并且,还是一副和颜悦色的样子。

    难不成,太阳是从西边出来了,还是说,他太过想让李治对自己露出笑脸,所以出现了幻觉。

    刘泊看向东边天际。

    嗯。

    太阳还是从东边升起的。

    他没有出现幻觉。

    李治的确是对自己笑着。

    难不成……

    刘泊心头一热,既激动又忐忑的,快步向着李治来。

    到了跟前,作势要俯身作揖,李治一把扶住他,笑着道:“大人不用多礼。”

    “礼不可废,臣刘泊,参见殿下。”

    一丝不苟的动作,恭恭敬敬的态度,刘泊此刻呈现出的恭顺,令李治十分的受用,对于这位刘大人,倒也真是多了分好感。

    “刘大人,孤听闻令堂近日抱恙,可需要御医上府去看看?”

    刘泊感受到了李治释放出的善意,心中越发的激动,连忙道:“谢殿下关怀,臣母不打紧,休养两日就无碍了。”

    李治笑着点点头,紧接着又东拉西扯起别的来,两人聊的火热,引的许多人侧目。

    这就是李治想要的。

    他就是要在大庭广众之下,要在众目睽睽之下,借着刘泊来表明自己的态度,以此让曾经那些跟李泰有交集的人安心。

    殿中侍御史崔仁师,他过去也是李泰的支持者。

    唐朝的监察部门为御使台,御使台不受三省管辖,直听命于皇帝,其内下设三院:台院,殿院,察院。

    台院专注于司法,如刑部大理寺经手的所有案子,都需送由台院进行审核查验,以防判罚不公或者冤假错案,尤其是判罚死刑者,只有在台院核准之后才可执行。

    察院负责监察地方官员,每两年察院都会派遣御史去各个地方明察暗访,他们还会对官员做出评价,吏部在决定一个官员是否升迁时,都会着重考量察院所给出的评价。

    殿院负责监察朝中的文武百官,殿中侍御史就是殿院的老大。

    崔仁师出自博陵崔氏,李泰当年在编纂括地志时,跟世家借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崔仁师就是在那个时候投靠向了李泰。

    李承乾以前屡遭御史弹劾,跟崔仁师脱不了干系,在李承乾被废之后,他还是第一个上书劝李世民立李泰为太子的。

    在魏王党一应人中,崔仁师虽不像刘泊那般闻名,却也属于是骨干人物,甚至,当初他还受李泰指示,悄悄地跟皇帝弹劾过李治。

    这事李治知不知道,崔仁师不知道,但从李治对刘泊、阎立德、芩文本三人的冷漠态度,他知道,这位太子殿下对于原先跟李泰有来往的人,有着非常大的成见。

    崔仁师对此很是不安,他甚至都考虑过是不是辞官回乡,免得以后再遭受到清算。

    可在思来想去过后,还是狠不下心递交辞呈。

    殿中侍御史,虽然品级只有七品,但手中的权柄还是不算小的,属于典型的官小权大,崔仁师舍不的这顶帽子,但是,他却又忍不住的对未来感到忧愁。

    这让崔仁师一直非常的煎熬。

    如今,见到李治竟然笑呵呵的跟刘泊在那说话,他立马也凑了过来。

    “臣崔仁师,参见殿下。”

    斜瞄一眼,李治脸上仍旧挂着笑,甚至还拱手回了礼。

    崔仁师喜出望外,也加入了闲聊之中。

    不远处观望的一些人,见此纷纷迈步向着这边来,毫无疑问,他们的身上也都有着已经烟消云散的魏王党印记,这些人都是权小官小的打酱油角色,李治没有过多的热情,只是友好的点点头,专注于刘泊和崔仁师二人。

    渐渐的,李治身边围的人越来越多,站在拐角的工部尚书阎立德,直勾勾的看着谈笑风生的太子,沟壑纵横的脸上满是踌躇。

    他虽没有多少的权谋,但也看的出来,现在只要走过去,跟李治问个好行个礼,那么就能消除之间的隔阂。

    阎立德也很想过去,但顾虑到老丈人这层身份,他最终还是叹口气,转而向着另一个方向去。

    ~~~

    太极殿前逐渐空旷,见人都走的差不多了,李治笑着道:“诸位大人去忙吧。”

    众人齐齐躬身作揖。

    李治转身向着东宫方向去,刚走出两步,突然又回首道:“崔大人,你可要回御使台?”

    崔仁师点点头。

    李治言道:“御使台与东宫同向,你我一起吧。”

    崔仁师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