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李泰的书房(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李承乾的手中,拎着一摞裁剪整齐的纸,程良骏的怀里头,抱着方方正正的木板,还有不认识的那黑脸汉子,左手提着竹篓,右手提着瓦罐。

    审量过后,李泰狐疑道:“你说的大礼,就是这些?”

    李承乾点点头,笑吟吟的过来,将拎着的纸放到桌上。

    李泰抽出一张,捏在拇指和食指间,只是手一搓,就清楚这是竹纸。

    “感觉怎么样?”

    李承乾突兀一问,惹得李泰一怔,他将纸随手一扔,撇着嘴道:“什么怎么样,不就是张纸吗。”

    “我是问,依你看,这纸跟寻常的纸,有没有什么区别?”

    “纸能有什么区别。”李泰说着又拿起纸,用手指摩挲些许,随手又是一扔,“不就是普通的竹纸吗。”

    李承乾未言,从怀中取出另一张纸。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百家姓?

    李泰不解其意。

    李承乾道:“你看字迹。”

    纸上的字,清晰工整,一笔一划都很板正,乍一看不觉有什么出奇,可放眼细看,这字迹呆板无生机,毫无笔锋挥转时的灵气。

    一笔一划,不像人执,更像是印的。

    李泰纳闷,“这字迹有什么,你少卖关子,有话直说。”

    千言万语,不如眼见为实。

    无过多废话,李承乾走向内屋书桌,怡然自得的将桌上之物通通放到地上,程良骏和赵班,把自个手上的东西摆到桌上。

    李泰脸一黑,快跑过来。

    如小山的身躯,哐当哐当,自地面传出的震感,令窗下的盆栽都为之一动。

    将翠绿的笔筒拿起抱在胸前,李泰用袖子擦着底部,眼见粘上了灰,又心疼又气道:“这可是东晋范宣的裘钟。”

    范宣,东晋第一名士,他的笔筒能传到现在,那价值已不能用金银来衡量,要真给定个价,怕是能值万金。

    李承乾轻描淡写的哦了一声,接着忙起了手上的活。

    他将字块镶进刻板中,而后用滚筒沾些油墨,上上下下来回刷了起来。

    眼见的一些墨渍滴落到桌头上,李泰更气道:“我这桌子,可是金丝楠木!”

    “哦。”

    “我这地毯,是上好的波斯地毯。”

    “哦。”

    “李承乾!”

    “哦。”

    李泰眼冒怒火。

    恰在此时,也不知是有心还是无意,李承乾的胳膊肘,一个不慎,将桌角的笔洗撞到了地上。

    哗啦一声,青瓷白玉,表面画着翠竹的圆盂,成了一片片碎瓦。

    李泰的心,像是被人狠狠的拽住,肉嘟嘟的脸蛋,左边呈气愤的绯红,右边呈心痛的惨白。

    这笔洗,可是北周官窑的孤品,传闻, 乃是书法大家赵文渊所用,为了得到此物,当初可没少花钱费心思,如今,竟是碎了。

    “李……承……乾。”

    李四郎一字一句,牙关震颤间,渗出冰冷寒意,屋中气温骤降,程良骏和赵班,不禁打了个哆嗦,一旁的邓虎,更是起了满身的疙瘩,而李承乾,却仍只是轻描淡写的哦了一声。

    也不知该说他死猪不怕开水烫,臭不要脸,还是该夸他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定力十足。

    总之,李泰气的七窍生烟,眼瞅着就要发飙之时,眼帘前挂起一张纸。

    纸上的墨水还没有干透,泛着淡淡油光,印的还是百家姓,但总觉得哪里有些不对。

    暂且压下心头之怒火,李泰从李承乾手中抢过纸,来回看看,越发觉得不对劲,但一时又看不出哪里不对劲。

    将刚刚那张百家姓拿来,和新印的这一张一对比,李泰顿时发觉问题所在。

    排序不对了,第一张,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第二张,是周钱孙李,赵吴郑王。

    “看出端倪了吗?”

    李承乾说着将刻板举起,汇聚在底沿的墨水顺着边角流淌在了地上,上好的波斯毛毯,绽放出一朵又一朵黝黑妖艳的花。

    李泰的脸又是一黑,不等他脾气发作,李承乾伸手扣出两块字块,将它们上下换了个位置。

    “你看,这总共两百多个字块,我可以将它们随意排列,只要刷上油墨,就能印出不同的排版来。”

    “这字块,是用胶泥捏的,不值什么钱,烘干之后刻上字,差不多可供印刷百次左右。”

    “如果,将所有的常用字,都雕刻成字块,那么不管印刷什么书籍,是不是只需将字块排列成版,刷上油墨即可。”

    李泰是个读书人,他虽然不是工匠,但对当前的印刷方式也有所了解。

    现在的雕版印刷,是先将木头锯成一块一块的木板,然后将木板拼接起来成底板,再按照要印刷的书籍或者文本,由能工巧匠用小刀,在底板上将字一个一个刻出来,最后刷墨将纸放上去覆压。

    每印刷一次,由于木头具有吸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