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朝会(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个o型,李靖暗觉的好笑,随之回过头,又专心致志的看向地板。

    时间在这一刻似是陷入了停滞,长孙无忌面色如常,让人看不出个什么反应,但他并不是无动于衷,心里同样已是掀起了波澜。

    好打算,当真是下的好一盘大棋,原来这就是最终目的,科举!长孙无忌心想,李承乾应该是想借此,来让李泰在朝中获得一定的认同。

    取消种种限制,让寒门自由参考,朝中出身不高者,对此必然是大为支持,长孙无忌下意识的看向了马周。

    果不其然,平日里喜怒不形于色的马宾王,现在神色异常激动,脸颊都透出了绯红,被太祖赞扬才德远超傅说姜子牙的马周,可是深受科举之茶毒。

    他出身贫寒,幼年勤奋好学文才出众,成才后意欲参举出仕,可因家世碌碌多年而无为,李承乾上次给李世民所讲的那个书生的故事,其实就是以马周的人生经历为模本。

    如果马周不是有着几分气运,如果不是李世民爱才不拘旧俗,恐怕他马宾王纵使有经天纬地之才,也只能黯黯的继承家业,去接过父亲手中的锄头,将一身才华荒废在田间地头,终其一生也就是个无名无号的农夫。

    李泰这一奏,如是柄利剑,直插进了马周的心房,搅得他激昂又躁动,此一刻,沉稳的马周十分想高喊一声:魏王,壮哉!

    “陛下!”

    马周用尽气力的一声大喝,他从队列中站出,看着应是要说什么。

    可李世民的反应,却是有些出乎意料,他像是什么都未听到,目光不断的在他人身上环顾,转来转去,就是看都不看马周一眼,好似是想特意无视他。

    刹那间,马周也明白了什么,他将到嘴边的话给咽了下去,转而问道:“臣斗胆,不知魏王此奏,陛下是何意?”

    李世民的目光,这才扫来,皇帝淡淡的道:“宾王觉得如何?科举是否改改动?”

    马周稍一思量,并未说声好,也未说不好,只是含糊其辞的道:“科举乃是关乎社稷安危的大事,牵一发而动全身,臣觉应当细细斟酌,千思万虑而后行。”

    李世民轻嗯一声,随之转看向群臣,淡淡的道:“宾王说的是,事关天下士子,事关基业安稳,当要徐徐图之细细斟酌,众卿,你等觉得魏王所奏如何,眼下科举之制是否真有所不公,是否该是改改,汝等好好斟酌,心中所想尽可畅言。”

    “陛下,臣觉魏王所言,不妥,大为不妥。”司农卿杨弘礼急匆匆的先行站出。

    弘农杨氏,起自汉昭帝时期的宰相杨敞,传世已有七八百年之久,氏阀中可算是一等。

    李世民睨了眼,问道:“卿是觉何处不妥?”

    杨弘礼张张嘴,他想从鸡蛋里挑些骨头出来,但从鸡蛋里挑骨头,是何等的不易,挑来挑去,也挑不出个什么好说辞,最终,只得回上一句法制不可轻变。

    李世民淡淡道:“开国之初,高祖令人遵照隋律修订武德律,朕登基伊始,也着令重订贞观律,去年,贞观二十年,朕又下令查遗补缺完善律令,法治官职,自开国来时有更改,缘何说什么法制不可轻变。”

    “秦之商鞅变法,后有一扫六国之利,汉之武帝变革,始有铁骑踏服草原之绩,历代以来,无不多有革新之制,一味的循规守矩,只能如晋,丧基业亡社稷。”

    众所周知,两晋是世家大族最为昌盛的时期,他们不仅完全掌握朝政,还能左右皇帝,李世民批判晋,隐隐也是在骂世家人。

    随之,相继有人出列,皆都持反对意见,不过,也基本都如杨弘礼般,说不出个什么正儿八经的,只能东拉西扯的胡咧咧。

    李世民面无表情,一动不动的坐着,也不知有没有认真听。

    过了会,等的站出来的人差不多了,皇帝淡淡道:“无忌,你怎么想的?”

    长孙无忌微低着头,他虽没有转过身看,但也能感觉的到,此时有不少人正看着他,其中多是与他交好之人。

    沉吟许久,当皇帝等的不耐烦,要开口催促之时,长孙无忌才缓缓道:“陛下,臣觉马大人所言有理,改制科举,牵扯甚广,当细细斟酌。”

    老狐狸又耍起了滑头,李世民却不打算让他就如此轻巧的蒙混过去。

    “朕不是问你牵扯的广不广,需不需要斟酌,朕是问你的看法,改制科举,是觉得可还是不可。”

    长孙无忌又将头低下,李世民也不步步紧逼,给足他思虑的时间。

    房玄龄用余光瞄着。

    不少人等着。

    殿中又安静下来。

    许久,长孙无忌慢慢道:“陛下,臣觉不分家世,此有所不妥,自汉以来……”

    “那就是觉得不可了。”

    李世民径直打断,使得长孙无忌无法再回转,被迫只能做出选择。

    “臣……臣觉不是不可……”

    此话一出,不少人的心提了起来,如果长孙无忌不反对,那此事轻而易举就可推行。

    杨弘礼变了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